外痔包括多种类型,病理机制与久坐、便秘等有关,血栓性外痔是其特殊类型由肛门静脉丛破裂致皮下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上外痔有肛门不适等表现,血栓性外痔肛缘突发肿物且疼痛更剧烈;检查外痔视诊可见不同突起,血栓性外痔视诊结合触诊多可诊断;治疗上外痔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先保守治疗,无效手术,血栓性外痔小血栓可保守,大血栓多需手术;特殊人群中孕妇、儿童、老年人患外痔或血栓性外痔处理各有特点,需谨慎或优先保守治疗等。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外痔:是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或结缔组织增生或肛缘皮垂发炎、肥大所致。其发生可能与久坐、便秘、妊娠等多种因素有关,病理上主要是静脉丛的异常改变或结缔组织的增生等。
血栓性外痔:属于外痔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因肛门静脉丛破裂,血液积聚于皮下形成血栓而引起的。多在排便、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后,肛缘皮下突然出现暗紫色圆形肿块,疼痛明显。
二、临床表现差异
外痔:一般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有结缔组织外痔,常因局部感染而肿痛;静脉曲张性外痔则在腹压增加时,肛门部可见柔软团块。
血栓性外痔:主要表现为肛缘突发肿物,疼痛剧烈,肿物呈暗紫色,界限清楚,触痛明显。疼痛程度较一般外痔更为严重,患者坐立不安,行动不便。
三、检查方面的区别
外痔:通过肛门视诊即可发现肛缘有不同形态的突起,如结缔组织性外痔可见肛缘有皮赘,静脉曲张性外痔可见皮下曲张的静脉团等。
血栓性外痔:肛门视诊时可见肛缘有暗紫色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触痛明显,有时通过视诊结合触诊基本可明确诊断,一般无需特殊的复杂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病变可能会进行肛门指诊等辅助检查。
四、治疗原则不同
外痔:对于无症状的外痔通常无需治疗,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即可;对于有症状的外痔,可先采用保守治疗,如坐浴(用温水或药物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局部应用药膏(如抗炎消肿的药膏等)、保持大便通畅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外痔切除术等。
血栓性外痔:较小的血栓性外痔可先尝试保守治疗,如局部热敷、坐浴等,部分患者的血栓可自行吸收;但对于疼痛剧烈、血栓较大的患者,多需尽早手术治疗,如血栓剥离术,以迅速缓解疼痛。
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外痔和血栓性外痔在孕妇中的处理需谨慎。孕妇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便秘等情况较多见,更容易发生外痔或血栓性外痔。保守治疗是主要的处理方式,如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温水坐浴等,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手术治疗需非常谨慎,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
儿童:儿童患外痔或血栓性外痔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与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处理上优先考虑非药物的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进行温和的坐浴等,尽量避免手术等有创操作,因为儿童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成熟,手术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便秘、心血管疾病等,发生外痔或血栓性外痔时,保守治疗是基础,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积极治疗便秘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更倾向于保守治疗,而症状严重必须手术时要做好围手术期的评估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