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是因外力、骨质疏松、肿瘤等致骨连续性中断,创伤为常见病因,按损伤部位分颈椎、胸椎、腰椎骨折,按形态分压缩性和爆裂性骨折,局部有疼痛、活动加剧、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等表现,神经损伤有麻木无力等,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卧床支具固定和手术复位固定解除压迫,老年人防跌倒补钙剂等,儿童创伤致骨折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一、定义
脊柱骨折是指因外力作用致使脊柱骨的连续性发生中断,可由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骨质疏松、肿瘤等多种因素引发。
二、病因
1.创伤因素:为最常见病因,如交通事故中车辆撞击、高处坠落时身体与地面或硬物撞击等,强大外力作用于脊柱可导致骨折。
2.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降低,脊柱承受轻微外力时便可能发生骨折,如日常轻微弯腰、咳嗽等动作都可能引发。
3.肿瘤因素:脊柱原发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脊柱,破坏脊柱骨质结构,使脊柱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
三、分类
1.按损伤部位分类
颈椎骨折:发生于颈椎部位,可影响颈部活动及神经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四肢瘫痪等严重后果。
胸椎骨折:发生于胸椎区域,可能影响胸廓稳定性及肺部功能等。
腰椎骨折:发生于腰椎部位,与腰部活动及负重密切相关,可能影响腰部正常活动及神经功能。
2.按骨折形态分类
压缩性骨折:多因垂直压力导致椎体被压缩变扁,常见于胸椎等部位。
爆裂性骨折:骨折块向四周移位,常伴有椎管内骨块占位,可能压迫脊髓等神经结构。
四、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骨折部位出现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可能有肿胀、畸形,如脊柱生理曲度改变等,活动受限,无法正常屈伸、旋转等。
2.神经损伤表现:若骨折累及脊髓或神经,可能出现肢体麻木、无力,严重者可致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不同节段骨折损伤神经表现不同,如颈椎骨折可能影响上肢及躯干神经功能,腰椎骨折可能影响下肢神经功能等。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受伤经过、症状出现时间等,体格检查观察脊柱外观、压痛部位、肢体感觉运动情况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可初步显示脊柱骨折的部位、形态等,但对于一些细微骨折或椎管内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能更清晰显示骨折线、骨折块移位情况及椎管内有无骨块占位等,有助于明确骨折细节。
MRI:可观察脊髓、神经受压情况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等有重要价值。
六、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神经无受压等情况,采取卧床休息、支具固定等方式,限制脊柱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2.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伴有神经受压、不稳定型骨折等情况,需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固定脊柱,解除神经压迫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易发生脊柱骨折,需注意预防跌倒,可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改善骨密度,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及危险动作,一旦发生脊柱骨折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2.儿童:儿童脊柱骨折多因创伤引起,由于儿童骨骼发育特点,需重视早期诊断,及时采取合适治疗措施,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及骨折愈合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