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过敏需从症状识别与紧急处理、非药物干预、药物治疗、特殊人群管理、长期预防及就医随访多方面综合管理,具体包括:症状识别需警惕喉头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紧急处理应脱离过敏原,皮肤症状可用冷敷;非药物干预需控制环境、管理饮食和护理皮肤;药物治疗以抗组胺药为主,中重度可用糖皮质激素,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需注射肾上腺素;特殊人群需根据儿童、孕妇、老年人特点调整管理方案;长期管理应检测过敏原、调节免疫和调整生活方式;出现严重症状或风团持续不消退需紧急就医,急性期后定期随访。
一、急性荨麻疹过敏的识别与紧急处理
1.1症状识别:急性荨麻疹以皮肤突发风团样红斑、水肿性斑块为特征,伴剧烈瘙痒,可能合并血管性水肿(如眼睑、口唇肿胀)或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腹痛、低血压)。若出现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过敏性休克(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需立即就医。
1.2紧急处理原则:立即脱离过敏原(如食物、药物、昆虫叮咬),保持环境通风,避免搔抓皮肤以防继发感染。若仅皮肤症状,可用冷敷(4~10℃)缓解瘙痒,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2.1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温度20~22℃,湿度50%~60%,避免使用毛绒织物、香水等可能致敏物质。
2.2饮食管理:急性期暂停可疑致敏食物(如海鲜、坚果、牛奶),选择低组胺饮食(如新鲜蔬菜、瘦肉),避免酒精、辛辣食物刺激。
2.3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热水烫洗或过度擦拭,穿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
三、药物治疗方案
3.1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为一线用药,可快速缓解瘙痒和风团,需注意儿童(<2岁)及孕妇用药安全性需遵医嘱。
3.2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3~5天)泼尼松等中效激素,适用于中重度急性荨麻疹,需严格评估感染风险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3.3肾上腺素:对于合并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者,需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0.5mg),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四、特殊人群管理
4.1儿童:<6月龄婴儿慎用抗组胺药,优先通过环境控制(如空气净化器)和母乳喂养(母亲避免致敏食物)管理;>2岁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含酒精的外用制剂。
4.2孕妇:妊娠早期(前3个月)避免使用非索非那定等C类抗组胺药,优先选择氯雷他定(B类);糖皮质激素仅在危及生命时使用,需权衡利弊。
4.3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慎用含伪麻黄碱的复方制剂,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
五、长期管理与预防
5.1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致敏原,避免再次接触。
5.2免疫调节:对于反复发作者,可考虑奥马珠单抗(抗IgE单抗)治疗,需严格评估感染风险。
5.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压力过大等诱发因素,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增强免疫力。
六、就医指征与随访
6.1紧急就医情况: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或风团持续24小时不消退。
6.2常规随访:急性期后每周复诊1次,监测药物副作用及病情变化;慢性反复发作者需每3~6个月评估过敏原及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