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雄激素等因素相关,青少年多见,有多种皮疹形态,诊断靠病史和表现,治疗分一般和药物,儿童孕妇用药需注意;毛囊炎是局限于毛囊口化脓性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各年龄均可发病,有相应皮疹表现,诊断靠表现和细菌学检查,治疗分一般和药物,儿童、特殊人群用药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痤疮
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增高,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多见。
毛囊炎
是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可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皮肤外伤、搔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为常见诱因,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痤疮
皮疹形态:包括粉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
年龄与性别:青少年时期高发,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女性在月经前痤疮可能加重。
毛囊炎
皮疹形态: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病。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痤疮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镜等检查辅助诊断。需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等鉴别。
年龄与生活方式:青少年群体中因青春期激素变化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易发病,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等生活方式调整。
毛囊炎
诊断:根据皮损为毛囊性丘疹、脓疱等表现,结合细菌学检查(如脓疱内容物涂片或培养)可明确诊断,需与疖、痈等鉴别。
年龄与特殊人群: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皮肤屏障功能可能受损,更易发生毛囊炎,需关注基础疾病控制。
四、治疗原则
痤疮
一般治疗: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混合物,但不能过分清洗,注意控油保湿,忌用手挤压、搔抓皮损。适当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高糖食物及牛奶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熬夜。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可外用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等药物,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异维A酸、抗雄激素药物等。
年龄与特殊人群:儿童痤疮需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以局部治疗为主,如温和的洁面产品和外用维A酸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孕妇禁用异维A酸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
毛囊炎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增强机体抵抗力。
药物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症状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需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者口服抗真菌药物。
年龄与特殊人群:儿童毛囊炎治疗同样需注意药物选择的安全性,如外用药物避免过于刺激,口服药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治疗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以促进毛囊炎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