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是经外周血管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用球囊扩张或必要时植入支架来解除狭窄或阻塞以改善心肌供血的微创手段,操作流程包含血管穿刺、导管推送、病变处理(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适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有心肌缺血症状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年龄段需综合评估,性别非绝对禁忌,合并基础病史等需管理生活方式,具创伤小等优势但存血管穿刺等风险,技术进步等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后规范用药可降风险,特殊人群需严密监测。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定义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来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的一种治疗手段。具体操作是经外周血管(如桡动脉、股动脉等)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利用球囊扩张狭窄血管,必要时植入支架支撑血管以保持管腔通畅,恢复心肌供血。其核心是借助介入导管系统直接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处理,属于微创或微创手术范畴,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法能显著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二、操作基本流程
1.血管穿刺: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动脉鞘管以建立血管通路。
2.导管推送:通过鞘管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借助造影剂显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等病变情况。
3.病变处理:
球囊扩张:使用球囊导管到达狭窄病变处,充盈球囊扩张狭窄血管,改善血流。
支架植入:对于严重狭窄或扩张后易弹性回缩的病变,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支撑血管,保持管腔持久通畅。
三、适用人群及科学依据
适用人群: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如狭窄程度≥70%)且有心肌缺血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以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如ISAR系列研究、CABG-PLUS研究等)证实,介入治疗能降低这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考虑介入治疗,但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血管条件、肝肾功能等,如高龄患者血管迂曲、钙化严重时操作难度可能增加,需更精细操作;儿童冠心病相对罕见,若发生则需根据具体病情谨慎评估介入治疗的必要性与风险。
性别因素:性别并非介入治疗的绝对禁忌,女性患者在治疗时需关注自身血管解剖特点(如冠状动脉迂曲等),但临床研究显示男女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预后无显著性别差异,关键在于准确评估病变并选择合适治疗策略。
生活方式与病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在介入治疗前后积极控制相关指标,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术后血管恢复;有吸烟史患者需劝导戒烟,因吸烟是冠心病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良好生活方式管理可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并降低复发风险。
四、优势与风险
优势:创伤小、恢复快,能快速缓解心肌缺血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短期及长期预后良好,多项长期随访研究表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生存率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
风险:存在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如出血、血肿、血管痉挛等)、冠状动脉穿孔、支架内再狭窄、急性血栓形成等风险。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操作经验积累,这些并发症发生率已显著降低,术后通过规范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可有效降低相关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更严密监测并发症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