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道疾病具持续或间歇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及性状异常无器质性病变发病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下腹部腹痛排便后可缓解、排便习惯改变分腹泻便秘混合型及大便性状异常等人群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女性略多受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儿童需关注饮食心理用药,女性特殊时期需注意,老年合并基础病要综合考量。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及大便性状异常(如糊状便、稀水样便或干结便),但经检查不存在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1.肠道动力异常:部分患者存在肠道蠕动过快(导致腹泻型表现)或过慢(引起便秘型表现)的情况,例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肠道传输时间缩短,而便秘型患者可能肠道传输时间延长。2.内脏高敏感性:患者肠道对机械、化学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是正常量的肠内容物也能引起明显的腹痛等不适感觉。3.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发生改变,可能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及免疫等功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相关。4.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调节平衡被打破,例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参与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产生。5.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易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精神心理因素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等途径作用于肠道。临床表现1.腹痛:多位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不一,一般在排便后可缓解,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相关。2.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型:排便频率增加,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为稀糊状或稀水样。-便秘型: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混合型:同时具有腹泻与便秘的表现。3.大便性状异常:除上述提到的稀水样便、干结便外,还可能出现黏液便,但黏液量一般少于炎性肠病患者的黏液量。人群特点1.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至中老年均有病例,其中青壮年较为多见。2.性别: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不规律(如高油、高脂、高糖饮食,或进食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易增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或导致病情加重。4.病史相关: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如曾经患过肠炎等)、有精神心理疾病家族史或自身有精神心理疾病史者,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需关注其饮食均衡,避免过度进食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家长应给予心理关怀,因为儿童可能因腹痛等不适产生焦虑情绪,且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症状。2.女性: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使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加重,需注意情绪调节和腹部保暖等。3.老年人群:老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关注肠道症状的同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非药物干预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尤为重要,且要注意避免因长期肠道不适影响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