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是多种原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致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进而引发结构改变、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病理早期是骨髓及骨细胞缺血坏死伴修复反应,后期结构改变致关节障碍,临床表现早期有隐痛等,诊断靠影像学及体格检查,治疗早期保守晚期多手术依病情等综合制定。
一、定义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又称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发病机制有所差异。儿童期可能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骨骺滑脱等因素相关,导致股骨头血运异常;青壮年时期多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酗酒等因素有关,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栓塞、血管炎等,影响股骨头血供;老年人则可能与骨质疏松、髋关节退行性变等导致股骨头血供逐渐减少有关。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酗酒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更多有关,但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明确。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酗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形成脂肪栓塞,堵塞股骨头的血管,影响股骨头血供。
2.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临床上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血管收缩、血栓形成,进而影响股骨头血运。
(四)病史因素
有过髋关节创伤(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的患者,容易损伤股骨头的血供,增加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风险。骨折后局部血管损伤,导致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减少,影响骨细胞的存活,从而引发股骨头坏死。
三、病理过程
早期主要是骨髓细胞、骨细胞的缺血性坏死,随后出现修复反应,如新生血管形成、成骨和破骨细胞活动等。如果修复不能有效进行,股骨头会逐渐发生结构改变,如股骨头塌陷,导致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磨损等,最终引起关节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早期患者可能仅有腹股沟区或臀部的隐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放射至膝关节,行走困难,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内旋活动受限明显。晚期患者股骨头明显塌陷,关节畸形,功能严重受损。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塌陷等表现。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细微结构,早期可发现股骨头内的微小囊性变等改变。
3.MRI检查:是早期诊断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敏感方法,在骨细胞坏死、骨髓水肿等早期改变时即可出现异常信号。
(二)体格检查
通过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活动检查,了解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及有无疼痛等情况,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早期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避免负重、药物治疗(如使用抗凝剂、血管扩张剂等改善血供)等;晚期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如股骨头髓芯减压术、股骨头置换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