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病因有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疾病因素(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且病程超十年易癌变);症状早期多无特异表现,进展期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全身消瘦乏力贫血等;特殊人群中老年症状不典型需细致排查,女性特殊时期肠道异常要警惕,有家族史者需密切监测,长期吸烟酗酒者要调整生活方式,慢性肠道炎症患者需积极控炎定期检查。
一、结肠癌的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显著增加结肠癌发病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结肠内易形成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多数会进展为结肠癌;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的个体患结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升高,且发病年龄往往较早。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结构: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是重要诱因,高脂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多,经肠道细菌作用生成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延长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导致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从而增加癌变几率。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模式下结肠癌发病率高于饮食结构相对健康的地区。
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影响肠道蠕动,使粪便中致癌物质停留时间延长,进而增加结肠癌发生的可能性。
3.疾病因素: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修复状态,炎症反复刺激易引发癌变,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二、结肠癌的症状
1.早期症状:多数早期结肠癌患者无明显特异性表现,部分人可能仅有轻微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或大便潜血阳性等,易被忽视。
2.进展期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大便形状变细等,这是由于肿瘤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所致。
便血:粪便表面可见带血或出现黏液血便,血液多呈暗红色,且与粪便混合不均,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糜烂、破溃引起出血。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增大导致肠腔狭窄引发肠梗阻时,腹痛会加剧,呈持续性绞痛。
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质硬、形状不规则的肿块,该肿块可随肠道活动,晚期时肿块多固定。
肠梗阻表现:肿瘤生长使肠腔狭窄,可出现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相关症状。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长期慢性失血及肿瘤消耗会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贫血相关表现。
三、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老年人群:机体功能衰退,结肠癌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排查肠道情况,如定期进行粪便潜血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女性特殊时期:孕期或更年期女性若出现肠道异常表现(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查。
有家族史人群:有结肠癌家族史者属于高危人群,需更密切监测肠道情况,建议比普通人群更早开始进行结肠镜筛查等检查。
长期吸烟酗酒者:此类人群患结肠癌风险增加,应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慢性肠道炎症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的特殊人群,需积极控制炎症,严格遵循医嘱治疗,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以早期发现癌变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