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类型由颈椎退变等致神经根受压刺激引发,发病机制与颈椎退变、过度活动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疼痛、麻木、肌力下降,诊断靠影像学及体格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牵引、物理、制动)和手术,预防要保持良好姿势、适度锻炼、选合适枕头需综合判断治疗并注重预防。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由于颈椎退变等因素导致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一、发病机制
颈椎的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等因素,可导致神经根通道狭窄,进而压迫神经根。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机制略有不同,年轻人可能更多与颈椎过度活动等因素有关,而中老年人则多因颈椎自然退变。性别差异方面无明显特异性,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会增加发病风险,有颈椎病史的人群发病几率相对更高。
二、临床表现
疼痛:常表现为颈部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肢,疼痛性质多样,如酸痛、刺痛等,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能加重。
麻木:上肢部位出现麻木感,可从手指逐渐向近端发展,影响手部的感觉功能。
肌力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上肢肌力减弱,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如拿东西不稳等。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情况,看是否存在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退变表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结构,如椎体、关节突等部位的增生情况,以及神经根通道是否有狭窄等。
MRI检查:对软组织显示良好,可直接观察椎间盘是否突出、神经根是否受压等情况,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体格检查:包括压头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压头试验时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医生用手按压头顶,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是医生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侧手腕,将其上肢外展,若患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这些体格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神经根是否受压。
四、治疗
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受压,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牵引重量和时间需调整,一般儿童牵引重量要轻,时间不宜过长,中老年人可根据耐受情况适当调整。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限制颈椎过度活动,为颈部恢复创造条件,尤其对于因过度活动导致发病的人群,制动很重要。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神经根受压严重,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评估选择。
五、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活动颈部,如做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损伤颈椎。
适度锻炼:加强颈部肌肉锻炼,如进行颈部的等长收缩锻炼等,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稳定性,不同年龄段锻炼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适当增加强度,老年人则要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
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要适宜,一般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材质要舒适,能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总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要注重预防,减少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