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湿疹是手部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有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皲裂等多形性皮损伴瘙痒病因有接触因素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环境因素临床表现分急亚慢期及不同类型特点诊断主要依病史和典型表现必要时斑贴试验辅助治疗包括避免刺激局部系统治疗预防有手部保湿防护措施皮肤护理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温和药物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注重保湿。
一、定义
手部湿疹是发生于手部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表现为手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皲裂等多形性皮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二、病因
1.接触因素:接触洗涤剂、化学物质(如染发剂、消毒剂等)、金属(如镍、铬)等过敏原或刺激物是常见病因,长期接触可破坏皮肤屏障,诱发炎症。
2.遗传因素:有特应性皮炎家族史者,手部湿疹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遗传易感性使皮肤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炎症。
3.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正常皮肤屏障可抵御外界刺激,若屏障功能受损,如老年人皮肤自然老化、长期频繁洗手等,易导致手部湿疹发生。
4.环境因素:干燥气候、寒冷环境等可加重手部皮肤干燥,诱发或加重手部湿疹;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手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渗液、糜烂,瘙痒明显。
2.亚急性期: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出现结痂、脱屑,仍有瘙痒。
3.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可伴有皲裂,瘙痒时轻时重,病程较长。
4.不同类型特点: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多有明确接触刺激物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潜伏期,首次接触过敏原后一般经48~72小时出现皮疹,再接触时发作加快,皮疹范围可超过接触部位。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接触史、家族史等)、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必要时行斑贴试验(patchtest)明确过敏原,辅助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避免刺激:首要措施是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刺激物,如接触洗涤剂等时戴手套。
2.局部治疗:
急性期无渗液者: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收敛止痒;有渗液者: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
亚急性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
慢性期:外用软膏,如尿素软膏等,以改善皮肤肥厚、皲裂。
3.系统治疗: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缓解症状。
(二)预防
1.手部保湿:日常使用温和保湿剂,保持手部皮肤水分,尤其接触水后及时涂抹保湿霜。
2.防护措施:接触洗衣粉、洗洁精等刺激性物质时戴手套,减少皮肤直接接触刺激物。
3.皮肤护理:避免过度洗手,洗手后及时擦干并保湿;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优先选择温和的保湿剂,糖皮质激素应选用弱效制剂,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注意避免儿童搔抓加重皮损。
2.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加强保湿等,若需用药,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需在妇产科医生和皮肤科医生共同评估后使用。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更需注重保湿,选择滋润性好的保湿产品,避免接触强刺激物质,洗澡频率不宜过高,水温不宜过烫,以防加重皮肤干燥诱发或加重手部湿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