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制动(不同年龄患者要求有别)、物理治疗(急性期后热敷、早期冷敷、轻柔按摩且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药物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抗炎但儿童和老年人使用需谨慎;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无效或有骨膜下脓肿等情况(不同年龄手术适应证有差异),方式有病灶清除术等且不同年龄手术操作及围术期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制动
对于因过度运动等引起的骨膜炎患者,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减少患病部位的活动量,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跑步引起的胫骨骨膜炎患者需要减少跑步等下肢剧烈运动,让患病的骨骼和周围组织有时间修复。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因为儿童的骨骼肌肉系统还在不断发育,过度活动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2.物理治疗
热敷:在骨膜炎的急性期过后,可以适当进行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一般来说,温度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但对于一些皮肤感觉不敏感的人群,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并发骨膜炎时,要注意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烫伤,因为这类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烫伤。
冷敷:在骨膜炎的早期,炎症反应比较剧烈时,可以进行冷敷。冷敷能够减轻局部的肿胀和疼痛,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冷敷温度一般在4-10℃,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隔1-2小时可进行一次。但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血管硬化的老年人,冷敷时间不宜过长,因为长时间冷敷可能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加重血管硬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按摩:轻柔的按摩可以帮助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从患病部位的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对于儿童患者,按摩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为儿童的骨骼肌肉比较娇嫩。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例如布洛芬等药物,可用于缓解骨膜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逐渐衰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也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并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当骨膜炎病情较为严重,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存在明显的骨膜下脓肿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一些慢性骨膜炎患者,经过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后症状仍无改善,且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此时可能需要手术清除病灶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也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且保守治疗完全无效时才考虑手术,因为手术对儿童身体的创伤相对更大,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手术适应证的把握也更为严格,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骨膜炎的具体情况。
2.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病灶清除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促进术后的快速恢复;老年人手术前后要加强营养支持等,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和促进术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