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与胃糜烂在定义、病变深度、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因及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胃溃疡是胃黏膜较深的慢性溃疡,有典型症状、较长治疗周期等;胃糜烂是胃黏膜浅表缺损,症状相对轻、治疗周期短,不同人群在两者的表现和治疗上各有特点。
胃糜烂:是胃黏膜的浅表性缺损,病变深度局限在黏膜层,未累及黏膜肌层,通常是胃黏膜受到刺激后出现的充血、水肿、点状或小片状的糜烂,边界相对不太清晰。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
胃溃疡:多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如餐后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疼痛持续时间不等,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相对较典型且持续时间较长。
胃糜烂: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相对不典型,且程度一般较胃溃疡轻。
体征方面:胃溃疡在缓解期一般无明显体征,发作期可能在上腹部有局限性压痛;胃糜烂体征通常不明显,少数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内镜表现
胃溃疡:内镜下可见胃黏膜有深达黏膜肌层及以下的缺损,溃疡底部通常覆盖有白苔或黄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呈放射状向溃疡集中。
胃糜烂: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呈点状或小片状的发红、糜烂,表面常附有黏液或渗出物,病变处黏膜充血水肿,无明显的溃疡凹陷及白苔覆盖。
病因及发病机制
胃溃疡:主要病因是Hp感染,Hp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等侵袭因素作用增强;长期服用NSAIDs等药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此外,遗传易感性、长期精神紧张等也与胃溃疡的发生有关。
胃糜烂:常见病因有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酒精刺激、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铁剂等)、胆汁反流、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多是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修复功能等导致胃黏膜出现浅表性损伤。
治疗原则
胃溃疡: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根除Hp(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如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保护胃黏膜(如铝碳酸镁等),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4-8周,且需要注意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溃疡愈合情况。
胃糜烂: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戒酒、缓解应激状态等,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进糜烂黏膜的修复,一般治疗周期相对较短,经过规范治疗后多可较快愈合。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胃溃疡和胃糜烂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老年人胃溃疡可能疼痛不规律,胃糜烂也可能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且老年人Hp感染率较高,在治疗上需要更关注药物的安全性,根除Hp时要考虑药物的耐受性等。
儿童: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胃糜烂可能与感染、饮食不当、服用某些药物等有关,儿童胃糜烂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调整饮食等,若需要用药,要选择儿童适用的安全药物剂型。
女性:女性胃溃疡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变化、精神因素等有关,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女性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精神压力,对于服用避孕药等可能影响胃黏膜的情况要综合评估;女性胃糜烂的发生可能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等有一定关联,治疗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胃黏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