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需避免诱因,药物治疗有抗组胺药物(分两代,二代不良反应轻)、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无效者但长期用有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用于难治性者但有明显不良反应)、生物制剂(用于部分难治性者但价格高且用前需评估),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药物选择安全及观察反应,老年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皮肤护理,女性特殊时期病情有变化,妊娠期哺乳期用药需谨慎。
一、避免诱因
慢性荨麻疹患者需留意自身生活中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例如某些食物(如海鲜、芒果等)、吸入物(花粉、尘螨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寒冷、日光、摩擦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诱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接触新的玩具材料等诱发,女性可能在生理期前后受激素变化影响而诱发或加重,了解并尽量避免这些诱因有助于控制病情。
二、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包括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等)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嗜睡等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更适合白天需要正常活动的人群,包括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使用需选择儿童适用剂型。抗组胺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发挥作用,可缓解风团、瘙痒等症状,但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
三、其他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如泼尼松等,使用时需谨慎,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肥胖、免疫力下降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需权衡利弊,儿童使用更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
免疫抑制剂:对于一些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免疫抑制剂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感染风险增加等,在使用前需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包括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
四、生物制剂治疗
对于部分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患者,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等可用于治疗。奥马珠单抗通过结合游离的免疫球蛋白E(IgE),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受体的表达,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但生物制剂价格相对较高,使用前需进行相关评估,包括患者的病情、免疫状态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等情况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安全性。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或成分,如一些含有中枢镇静作用较强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活动,尽量选择儿童专用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同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抗组胺药物可能与这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皮肤干燥等情况可能与荨麻疹病情相互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皮肤护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慢性荨麻疹的病情可能会有变化。在妊娠期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