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有制动与固定下基础活动及肿胀疼痛管理,中期有骨折部位稳定后渐进活动和肌肉力量训练,后期有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康复中要定期复查、制定个性化方案、关注心理康复。
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制动与固定下的基础活动:在骨折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收缩舒张练习,例如手指骨折时,可进行未受伤手指的握拳、伸展动作,每天多次,每次5-10分钟,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协助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二次损伤。老年人骨折后早期康复要更加注重动作的温和,避免因骨质疏松等问题加重损伤。
肿胀与疼痛管理: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以使用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注意避免冻伤皮肤。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的镇痛措施,但要避免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
中期康复(骨折后2-8周)
骨折部位稳定后的渐进活动:当骨折部位有一定稳定性后,开始进行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主动运动,如上肢骨折可进行肩、肘关节的主动屈伸等。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例如从轻度的主动屈肘到逐渐增加屈肘的角度。对于青少年患者,可适当加快康复进度,但要遵循骨折愈合的规律;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肌肉力量训练: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肌肉的抗阻练习,从较小的阻力开始,逐渐增加阻力,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1-2次,增强肌肉力量,为后期的功能恢复打下基础。
后期康复(骨折后8周以上)
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最大限度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例如对于膝关节骨折康复后期,可进行屈膝、伸膝训练,借助康复器械或他人辅助进行被动活动,然后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每天训练30-60分钟,分多次进行。老年人关节活动度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和长期的训练,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辅助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功能恢复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模拟正常的生活场景进行训练,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对于从事特殊职业的患者,如运动员,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项功能恢复训练,使其能够尽快回归原工作。
康复中的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进度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查频率可能相对较高;老年人骨折愈合慢,复查间隔时间可能稍长,但也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动态。
个性化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以及整体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在康复过程中需要考虑生理期对身体恢复的影响,适当调整训练强度;肥胖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减轻关节的负担,避免选择对关节压力过大的训练方式。
心理康复:骨折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家人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儿童患者可能因为受伤和康复训练的不适产生恐惧心理,家长和医护人员要通过耐心的沟通和鼓励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