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有便血、脱出、瘙痒等症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饮食、排便习惯、久坐久站)、病史相关,需与直肠癌、直肠息肉鉴别,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肛门指诊等明确诊断并处理。
一、症状表现
内痔是痔疮的一种,发生在齿线以上,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内痔可从以下常见症状入手:
便血:排便时出血是内痔常见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者便后滴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会与粪便相混合。这是因为内痔表面的黏膜在排便过程中受到粪便摩擦而破损出血。例如,在排便结束后,发现toiletpaper上有鲜红色血迹,或者马桶内有点滴状鲜血。不同程度的内痔便血情况可能有所差异,轻度内痔可能只是偶尔出现少量便血,重度内痔可能便血较为频繁且量相对较多。
脱出: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痔核脱出肛门外的情况。初期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脱出后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脱出的痔核如果不能及时回纳,可能会发生嵌顿,引起疼痛、水肿等症状。比如,患者在排便后感觉有肿物脱出肛门,开始还能自己缩回去,后来需要用手推才能回去。
瘙痒:由于内痔脱出时可能会有黏液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导致肛门周围潮湿、瘙痒。长期的瘙痒可能会引起皮肤湿疹等继发问题。例如,患者会感觉肛门周围总是有瘙痒感,忍不住去搔抓,长期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增厚等。
二、发病相关因素考虑
年龄: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内痔,但多见于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肛门部位的组织和血管等会发生一定的退变,比如肛门括约肌功能减退、静脉丛容易曲张等,所以成年人相对更易患内痔。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偏好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及饮酒等,会刺激肛门直肠部位的血管,导致血管扩张,增加内痔发生风险。例如,经常大量食用辛辣食物的人群,相比饮食清淡的人群,患内痔的几率可能更高。
排便习惯:长期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肛门直肠部位的压力,影响静脉回流,容易引发内痔。比如,有些人排便时间过长,或者经常憋便,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干结,排便困难,从而诱发内痔。而长期腹泻,频繁的腹泻刺激肛门,也可能增加内痔发病几率。
久坐久站:长时间久坐、久站的人群,如司机、办公室职员等,肛门直肠部位血液循环不畅,静脉容易淤血曲张,容易导致内痔发生。比如,司机每天长时间坐在驾驶座上,肛门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增加了内痔的发病可能性。
病史:有其他肛肠疾病史的人群,比如既往有肛管直肠炎症等疾病,可能会影响肛门直肠部位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增加内痔的发病风险。例如,患有慢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炎症刺激可能会波及肛门直肠,导致内痔的发生几率升高。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直肠癌:直肠癌也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但直肠癌的便血多为暗红色,常伴有黏液,还可能有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同时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通过直肠指检和结肠镜检查可以明确鉴别,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结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内情况并取组织活检。
直肠息肉:直肠息肉也可引起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但直肠息肉一般为单个或多个隆起于肠黏膜的肿物,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并进行鉴别诊断。
如果出现上述疑似内痔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等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