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斜颈是小儿常见肌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病因有宫内因素和分娩因素,临床表现为颈部肿块、头颈部倾斜,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按摩、体位矫正)和手术,多数患儿及时有效治疗预后好,延误治疗有不良后果,需早期诊断治疗。
一、定义
小儿先天性斜颈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肌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出生后颈部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导致头颈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的畸形。
二、病因
1.宫内因素:胎儿在宫内位置不正,头部向一侧偏斜,导致胸锁乳突肌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缺血、水肿,后期纤维组织增生、挛缩,从而引发斜颈。例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少等情况可能增加胎儿在宫内处于异常体位的概率,进而增加小儿先天性斜颈的发生风险。
2.分娩因素:分娩时胎儿头部受到过度牵拉,使胸锁乳突肌拉伤出血,血肿机化后形成挛缩。如臀位分娩、产程过长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胎儿头部在分娩过程中受到异常的外力作用,增加胸锁乳突肌损伤的可能性,进而诱发小儿先天性斜颈。
三、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数患儿在出生后1-2周可发现颈部胸锁乳突肌内有肿块,质地较硬,呈椭圆形或圆形,一般不伴有疼痛。例如,在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可触及该肿块,这是小儿先天性斜颈较早期的一个重要表现。
2.头颈部倾斜:随着病情发展,患儿会出现头颈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的典型表现。比如,头部不能自由向健侧旋转,且倾斜角度会逐渐增大。在日常生活中,患儿吃奶、睡觉等姿势都会受到影响,长期的头颈部倾斜还可能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可能较健侧短小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儿头颈部的姿势,触摸胸锁乳突肌是否有挛缩的肿块等情况来初步诊断。例如,检查颈部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等,以及头颈部倾斜和旋转受限的程度。
2.超声检查:可用于明确胸锁乳突肌的情况,如肌肉的厚度、有无挛缩等,对小儿先天性斜颈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结构,帮助医生判断肌肉是否存在异常改变。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按摩:适用于出生后早期的患儿。通过对胸锁乳突肌进行轻柔的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进行操作。例如,每天可进行多次按摩,每次按摩一定的时间,坚持数周甚至数月,可能会使肌肉挛缩情况得到改善。
体位矫正: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患儿的体位来纠正斜颈。比如,在患儿睡觉或玩耍时,有意让其头部向健侧转动,利用重力等因素帮助矫正头颈部的倾斜。要注意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较严重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切断挛缩的胸锁乳突肌,以纠正头颈部的畸形。手术一般适用于1岁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但具体手术时机还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六、预后
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的患儿,通过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后,头颈部的畸形可以得到明显改善,面部发育不对称等情况也能逐渐恢复。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面部发育严重不对称等不良后果,影响患儿的外观和心理健康。因此,对于小儿先天性斜颈,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患儿的颈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