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致的先天畸形是儿童最常见心脏病,发病机制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常见类型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诊断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分随访观察和手术治疗,预后因病情而异,婴幼儿要注意喂养、预防感染、定期就医。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
一、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相关问题,如21-三体综合征等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2.环境因素
母体因素:怀孕早期(尤其是前3个月)母亲感染风疹病毒等,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母亲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
其他环境因素:孕母接触放射线等有害物质,也可能干扰胎儿心脏发育过程。
二、常见类型
1.房间隔缺损
是较常见的类型,由于原始房间隔发育不全等原因导致左右心房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患儿可能在婴幼儿期无明显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易患呼吸道感染等表现。
2.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未能正常闭合,导致左右心室之间有异常通道。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在儿童期无明显症状,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表现,听诊可闻及胸骨左缘响亮的收缩期杂音。
3.动脉导管未闭
胎儿期动脉导管本该出生后关闭,若持续开放则形成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可出现消瘦、乏力、气促等表现,胸骨左缘上方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如母亲孕期情况等)、体格检查(听诊心脏杂音等)初步判断。
2.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血流情况,能明确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的部位、大小等。
心电图:可发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辅助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病变及病变的大致情况。
胸部X线:可观察心脏大小、形态及肺部血管纹理等情况,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四、治疗与预后
1.治疗
随访观察:对于一些小型的、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的先天性心脏病,如部分小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可定期随访观察,部分患儿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愈合。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不能自行愈合的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室间隔缺损较大的患儿多需要在合适的年龄进行手术修补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可通过介入治疗或手术结扎等方式关闭动脉导管。
2.预后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像一些经过手术修补的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可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学习。但部分病情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遗留一些心脏功能问题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以婴幼儿为例)
喂养方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往往存在心功能受损情况,喂养时要注意避免患儿过度劳累,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防止因进食过多导致呼吸急促等加重心脏负担的情况。
预防感染:由于患儿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病情。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带患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定期就医:需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心脏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