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治疗内痔是通过向内痔部位注射药物使内痔组织纤维化、萎缩来治疗的方法,常用硬化剂等药物,操作需患者准备后医生在肛门镜下准确注射,术后要注意相关事项,可能出现疼痛、出血、感染等情况,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一、定义
注射治疗内痔是一种通过向内痔部位注射药物,从而使内痔组织发生纤维化、萎缩,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药物的作用使痔核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进而促使局部组织纤维化,让痔核固定于肌层,不再脱垂,同时减轻出血等症状。
二、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
(一)硬化剂
1.作用机制
以5%苯酚植物油为例,它注入痔核黏膜下静脉丛周围的黏膜下层内,引起化学性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纤维化,使痔核萎缩。硬化剂可使血管闭塞,减少痔核的血液供应,从而促使痔核坏死、脱落。
临床研究表明,使用硬化剂后,局部组织会逐渐发生纤维化改变,一般在注射后数天至数周内,痔核体积会有所缩小,出血、脱出等症状会得到改善。
2.适用情况:适用于Ⅰ、Ⅱ度内痔,尤其是出血明显的内痔患者。对于一些不宜手术的内痔患者,硬化剂注射也是一种选择。
(二)坏死剂
1.作用机制
如枯痔液等坏死剂,注入痔核内后,可使痔核组织发生坏死、脱落。其作用是通过化学腐蚀作用,破坏痔核的组织细胞,引发局部组织的坏死过程。
不过,由于坏死剂的使用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疼痛等,目前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2.适用情况:一般用于比较严重的内痔,但由于其潜在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操作过程
1.患者准备
患者需采取侧卧位、截石位等合适的体位。术前要进行清洁灌肠等肠道准备,以减少肠道内粪便对操作的影响,同时要进行局部消毒,防止感染。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准备措施。例如,老年患者可能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肠道准备要更加谨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确保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减少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2.注射操作
医生会在肛门镜下找到内痔部位,然后将药物准确注射到痔核的黏膜下层或黏膜固有层等合适的层次。注射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注射的部位,避免注射过深或过浅影响治疗效果。一般每个痔核注射的剂量有一定的标准范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四、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情况
1.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要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疼痛情况等。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可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对于不同人群,要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和配合度与成人不同,术后要特别注意其排便情况,避免因排便困难导致局部伤口出血等;老年患者要注意术后的休息和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2.可能出现的情况
疼痛:部分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一般可以通过适当的止痛措施缓解。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出血: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少量出血一般可通过局部压迫等措施止血,若出血较多则需要进一步处理。
感染: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患者术后护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局部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加剧等,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注射治疗内痔是一种治疗内痔的方法,有其相应的药物、操作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在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