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的原因有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致基因突变使肠道黏膜易现息肉样病变且患者多有家族遗传病史)、炎症刺激(长期十二指肠炎症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致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息肉)、不良生活方式(饮食因素即长期高盐高脂、缺乏蔬菜水果摄入及吸烟饮酒均会损伤十二指肠黏膜增加息肉风险);治疗方法有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切术适用于较小息肉、EMR适用于较大平坦型息肉、ESD适用于较大复杂或怀疑癌变息肉)和手术治疗(息肉大、内镜下切除难或怀疑恶变累及周围组织时需手术如部分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创伤大、恢复长术前需全面评估)。
一、十二指肠息肉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肠道黏膜容易出现息肉样病变,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遗传病史,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相关症状,且息肉发生的概率较一般人群显著增高。
(二)炎症刺激
长期的十二指肠炎症,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十二指肠黏膜炎症,炎症反复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使得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形成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感染率,尤其是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或有家族聚集感染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因炎症刺激引发十二指肠息肉。
(三)不良生活方式
1.饮食因素: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蔬菜水果摄入的人群,肠道微环境容易发生改变,可能影响十二指肠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息肉形成的可能性。例如长期大量摄入腌制食品,其中的亚硝酸盐等物质可能对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不良影响。
2.吸烟饮酒: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以及长期大量饮酒,都会对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影响黏膜的修复和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增加息肉发生的风险。吸烟者患十二指肠息肉的概率往往高于非吸烟者,长期酗酒者也是十二指肠息肉的高危人群。
二、十二指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十二指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引入,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将息肉切除。这种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或无蒂息肉,多可通过高频电切术完整切除。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肠道黏膜相对娇嫩,操作时需更加精细,避免过度损伤黏膜。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较大一些的平坦型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等使病变黏膜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切除。对于一些有癌变倾向或较大的息肉,EMR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操作安全。
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且形态复杂的十二指肠息肉,尤其是怀疑有癌变可能的息肉,ESD可以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该技术需要较高的内镜操作技巧,但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降低复发风险。不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肠道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谨慎评估后进行。
(二)手术治疗
当息肉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或怀疑有恶变且累及周围组织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部分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和术后康复能力。例如对于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且基底较宽、怀疑恶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部分十二指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