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不同类型症状有别,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性胸痛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更频繁剧烈,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严重。冠心病目前不能完全治愈,可通过药物、介入、外科手术治疗控制病情,不同患者表现不同,特殊人群及生活方式对病情有影响,需关注并遵循健康生活方式辅助治疗。
稳定型心绞痛: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通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等)、饱食、寒冷等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例如,一位50岁男性,平时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在快走时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休息5分钟后缓解,这可能是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时间可能较短。疼痛性质较稳定型心绞痛更剧烈,范围更大,有的患者可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比如,一位60岁女性,近两周来胸痛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增多,程度更重,有时夜间睡眠中也会被痛醒。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较严重,胸痛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30分钟,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疼痛程度更剧烈,呈压榨性、窒息性,患者常伴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恐惧或有濒死感,可伴有发热、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例如,一位75岁男性,突发持续胸痛超过3小时,伴有大汗,自行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这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能否治愈
冠心病目前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治疗来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心肌缺血发作,稳定斑块等,但不能使已经硬化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到正常状态。例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期服用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方式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但即使进行了介入治疗,患者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血管通畅,并且存在再次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能。比如,一位接受了支架植入的冠心病患者,术后仍需规律服用抗血小板等药物,并注意控制危险因素。
外科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即通常所说的“搭桥”手术,通过取患者自身的血管(如大隐静脉、乳内动脉等),搭建一条旁路,使血液绕过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到达缺血的心肌。但手术也不能完全根治冠心病,术后患者也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管理。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预后中都有不同表现。例如,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相对更复杂;女性冠心病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不典型症状更多见;有长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的患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更高,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虽然儿童时期冠心病较少见,但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等遗传因素的儿童也需要关注心血管健康。在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饮食(如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控制非常重要,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应遵循这些生活方式建议来辅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