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由突发因素致头晕眼黑等严重可晕厥休克,慢性体质性常见弱女性老人有非特异症状体位改变加重,体位性从卧位坐位站起血压下降超标准伴不适严重可晕厥老人易患;治疗有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加强营养规律进食适当增钠盐摄入、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改变体位缓慢,病因治疗针对疾病用药,老年人要密切监测血压谨慎用药防摔倒,儿童低血压少与先天心血管病有关要明确病因治疗精细保证营养观察异常。
一、低血压的症状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根据发病原因不同,症状表现有所差异:
急性低血压:多是由某些突发因素引起,如大量失血、过敏、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会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晕厥或休克。例如,大量失血导致的急性低血压,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各个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就会出现上述一系列表现。
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一般常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和老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头晕、乏力、精神疲惫等非特异性症状,在体位突然改变时,如从卧位突然站起,头晕等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体位改变时,血液不能及时供应到脑部。
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同时伴有头晕、视力模糊、乏力、心悸、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时可发生晕厥。老年人由于血管顺应性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二、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对于体质性低血压的人群,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使身体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来改善体质。对于老年人,饮食上要注意规律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饥,同时适当增加钠盐的摄入,因为钠盐可以使血容量增加,有助于升高血压,但也不宜过量,以免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生活方式调整: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老年人进行运动时要更加谨慎,运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缓慢,如从卧位坐起时先坐一会儿,然后再慢慢站起,站起后稍作停留再行走,以避免体位突然改变引起低血压发作。
病因治疗:如果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需要针对甲状腺功能减退进行治疗,通过补充甲状腺素等药物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血压也可能随之改善;如果是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低血压,则需要补充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低血压时要格外注意,除了上述一般治疗措施外,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定期测量血压。在用药方面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低血压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要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同时,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因为低血压可能导致晕厥,摔倒后容易造成骨折等严重伤害。
儿童: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对于儿童低血压,首先要明确病因,若是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引起,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在护理上要更加精细,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生长发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