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难以完全根治,但可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控制,需避免触发因素,抗组胺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还可使用其他药物,特殊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要免疫调节和调整生活方式,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管理并定期复诊调整方案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避免触发因素
识别并规避诱因:部分患者能找到明确诱因,如食物(鱼虾、坚果等)、药物(青霉素等)、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紧张、焦虑等)、内分泌改变等。患者需通过记录日记等方式尽量识别自身的触发因素,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例如,若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应严格禁食该食物;若因寒冷刺激发病,冬季要注意保暖。
二、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应用较广泛,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多数患者需调整药物剂量才能控制症状,一般需要持续用药4-6周甚至更长时间后逐渐减量。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联合用药或更换药物种类。例如,单一抗组胺药物控制不佳时,可考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
其他药物:对于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监测不良反应;也可使用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适用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患者,通过靶向作用于免疫球蛋白E(IgE)来发挥治疗作用。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抗组胺药物。要注意避免因瘙痒导致皮肤破损引发感染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要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慢性荨麻疹可能会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心理产生影响,必要时可寻求心理支持。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抗组胺药物中,某些第二代抗组胺药相对较为安全,但仍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量通过非药物方式如避免触发因素等控制症状,如病情需要使用药物,需充分评估利弊。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抗组胺药物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嗜睡等,影响日常生活安全。要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预防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加重。
四、免疫调节与生活方式调整
免疫调节:部分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辅助调节免疫功能,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需适合自身情况,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病情。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注意皮肤的清洁,但要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慢性荨麻疹虽然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避免触发因素、合理药物治疗、关注特殊人群及调整生活方式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