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疾病,医学称“风疹块”,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机制有免疫和非免疫因素,临床表现为风团、瘙痒等,分急性和慢性。诊断靠典型表现结合病史等,需与丘疹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鉴别。治疗要除诱因,用抗组胺药等,严重用急救药。预防要避过敏原、保皮肤清洁等,儿童患者需更留意并观察病情。
1.发病机制
多数荨麻疹是由免疫因素介导的,比如Ⅰ型超敏反应。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识别过敏原并产生特异性抗体IgE,这些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导致皮肤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的典型症状。此外,也有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荨麻疹,例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等)、化学因素(某些食物添加剂、药物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诱发荨麻疹。
2.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形态不一,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呈红色、白色或皮色,风团通常突然出现,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瘙痒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慌、烦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如果累及喉头黏膜,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病程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内,起病较急,常能找到明确的诱因,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经过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痊愈;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反复发作,诱因不明确,治疗相对困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皮肤上出现风团,伴有瘙痒,风团可自行消退等特点来诊断。有时需要结合病史询问,了解发病的诱因、病程等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帮助明确病因。例如,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找到可能的过敏原,指导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鉴别诊断: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皮疹常为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瘙痒较剧烈,但一般无全身症状;还需与血管性水肿相鉴别,血管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皮肤深层的水肿,多见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部位,肿胀明显,但一般无瘙痒的风团表现。
4.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是去除诱因,如明确是由某种食物或药物引起的,应避免再次接触该食物或药物。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可以拮抗组胺的作用,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如出现喉头水肿等严重情况的患者,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对于有荨麻疹病史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发病规律,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搔抓皮肤,以免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注意生活规律,避免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因素。在饮食方面,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芒果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更加留意其接触的物品、食物等,防止儿童接触过敏原而诱发荨麻疹。同时,儿童患者在发病时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损伤,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