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癣即体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发的浅表真菌性皮肤病,其感染与病原菌传播、接触途径、环境及个体因素、生活习惯等有关,特殊人群有特定感染风险,诊断需与多种皮肤病鉴别,治疗分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及辅助治疗,预防要做好个人卫生、环境控制及易感人群保护。
一、圈癣的定义与病原学基础
圈癣医学称为体癣,是由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感染引发的浅表真菌性皮肤病。其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环形红斑,中央趋于消退,边缘可见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原菌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病畜或污染物品传播,在温暖潮湿环境中易繁殖,导致皮肤角质层破坏。
二、感染途径与易感因素
1.直接接触传播:与体癣患者共用毛巾、衣物或接触宠物(如猫、狗携带的犬小孢子菌)是主要传播方式。家庭成员间共用生活用品时,真菌可通过皮肤接触或物品表面残留孢子传播。
2.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环境(如夏季、南方潮湿地区)促进真菌繁殖。长期处于密闭、不通风的室内环境,或频繁接触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增加感染风险。
3.个体易感性: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HIV感染者)更易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如湿疹、外伤后)或局部多汗、肥胖者,因皮肤微环境改变,成为真菌定植的温床。
三、生活习惯与圈癣的关联
1.卫生习惯:未及时清洗汗液、不勤换衣物或共用个人物品(如剃须刀、梳子)会导致真菌滋生。例如,运动员因运动后汗液滞留,足部或躯干易发体癣。
2.穿着因素:紧身化纤衣物阻碍皮肤透气,局部温度升高促进真菌繁殖。建议选择棉质、宽松衣物,减少皮肤摩擦与潮湿。
3.宠物接触:饲养猫、狗等宠物时,若未定期驱虫或清洁,宠物体表的真菌可能传染给人类。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接触宠物后感染风险更高。
四、特殊人群的感染风险与预防
1.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常与宠物亲密接触,易感染犬小孢子菌。家长需定期为宠物驱虫,避免儿童与患病宠物同睡,并教育儿童不共用毛巾。
2.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易合并体癣。需严格控制血糖,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
3.孕妇: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增加感染风险。建议穿着透气衣物,避免使用公共浴巾,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五、诊断与鉴别要点
体癣需与湿疹、银屑病、玫瑰糠疹等鉴别。湿疹多对称分布,伴渗出倾向;银屑病皮损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点状出血;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长轴与皮纹平行。确诊依赖真菌镜检(阳性率约70%~80%)或培养,必要时行皮肤活检。
六、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外用抗真菌药:常用药物包括联苯苄唑、特比萘芬、酮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发挥作用。疗程需持续2~4周,即使症状消退也需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
2.口服抗真菌药:适用于泛发性或外用效果不佳者,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需监测肝功能,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辅助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瘙痒明显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
七、预防措施与长期管理
1.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运动后及时清洁皮肤,保持干燥。
2.环境控制:室内定期通风,衣物、被褥在阳光下暴晒。宠物需定期驱虫,接触后洗手。
3.易感人群保护:免疫力低下者避免接触患者或病畜,出现症状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减少皮肤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