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引发荨麻疹机制为部分细菌或病毒作抗原刺激机体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炎症介质或病原体物质直接刺激致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引发皮疹,常见病毒感染相关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细菌感染相关如链球菌感染等,儿童免疫系统未全发育感染时更易现且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成人要注意自身基础健康,应对需积极控制感染,症状缓解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或用抗组胺药,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一、感染引发荨麻疹的机制
部分细菌或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参与其中。例如,某些病毒(如EB病毒、肝炎病毒等)或细菌(如链球菌等)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荨麻疹;同时,部分病原体产生的物质可直接刺激皮肤血管及肥大细胞,促使组胺等介质释放,进而引起荨麻疹样皮疹。研究显示,链球菌感染相关急性荨麻疹中,链球菌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风团、红斑等表现。
二、常见的感染相关荨麻疹类型
(一)病毒感染相关荨麻疹
多种病毒感染可引发,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含普通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引起)、肝炎病毒感染等。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患者感染病毒后1-3天内可能出现荨麻疹样皮疹,表现为散在或融合风团,伴瘙痒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相关荨麻疹
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等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出现荨麻疹;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引发。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荨麻疹常出现在感染后1-3周左右,皮疹多为大小不等风团,可泛发全身。
三、不同人群感染相关性荨麻疹的特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病毒或细菌感染时更易出现感染相关性荨麻疹。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皮疹及全身情况。如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出现荨麻疹,需关注是否伴发热、咳嗽等症状,避免搔抓皮疹以防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对于链球菌感染相关荨麻疹的儿童,需关注感染灶情况(如扁桃体是否红肿、化脓等),因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荨麻疹可能与感染灶持续存在有关,用药需遵循儿科安全原则。
(二)成人群体
成人感染相关性荨麻疹中,病毒感染相关荨麻疹相对少见,但仍需关注;细菌感染相关荨麻疹中,链球菌感染相关情况也有发生。成人出现感染相关性荨麻疹时,需注意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如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免疫反应及荨麻疹发生发展。
四、感染相关性荨麻疹的应对与注意事项
(一)感染控制
明确由感染引起的荨麻疹,积极控制感染是关键。病毒感染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流感病毒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儿童用药需特别注意剂量等);细菌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抗生素,如链球菌感染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但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
(二)荨麻疹症状缓解
感染相关性荨麻疹引起的瘙痒等症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缓解止痒,避免患者搔抓皮肤以防损伤。病情较重者可能需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但需考虑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儿童使用需选择适合剂型及剂量的药物。
(三)特殊人群的特殊关注
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感染相关性荨麻疹时,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全面评估下,权衡感染控制与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优先采用局部治疗等相对安全措施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