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血压分级标准依据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划分,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且舒张压<,正常高值血压为收缩压-且舒张压<,高血压分为1级(轻度:收缩压-或舒张压-)、2级(中度:收缩压-或舒张压-)、3级(重度:收缩压≥或舒张压≥),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平稳降压、妊娠期女性管理兼顾母儿情况、儿童青少年重生活方式干预,不同人群依自身特点遵循相应管理原则以控血压降并发症风险。
一、血压分级标准
(一)正常血压
收缩压(SBP)<120mmHg且舒张压(DBP)<80mmHg,此范围内血压水平人群心血管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各年龄段人群均应努力维持此血压范围,对于有家族高血压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需注重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血压升高。
(二)正常高值血压
收缩压120-129mmHg且舒张压<80mmHg,这类人群心血管风险较正常血压人群有所增加,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来预防进展为高血压。
(三)高血压
1.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3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此阶段患者需要开始积极干预生活方式,如上述的饮食和运动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对于有靶器官损害风险因素的人群(如存在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更应严格管理血压。
2.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这类患者除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外,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同时要评估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风险,包括合并症等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3.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属于较为严重的高血压情况,患者需要立即采取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措施来控制血压,同时要积极排查可能导致重度高血压的继发因素等,并且密切监测血压及靶器官功能。
二、特殊人群的血压管理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血压波动较大,在分级标准应用时需注意,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对于老年人高血压的管理,在遵循上述分级标准基础上,更要注重平稳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引起脑供血不足等不良事件。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如老年人运动需选择较温和的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饮食上要注意低盐、低脂,同时关注营养均衡。
(二)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高血压有其特殊的分级情况,妊娠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血压达到相应分级标准,需要密切监测母儿情况,管理上除了考虑血压控制外,还要兼顾胎儿的生长发育等情况,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生活方式上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调整。
(三)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关注,其血压分级标准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根据儿童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血压范围标准来判断是否异常。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可能与肥胖、遗传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干预尤为重要,如控制体重(对于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体育活动等,同时要定期监测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血压情况。
总之,2024年高血压分级标准主要依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进行划分,不同人群在血压管理上需结合自身特点遵循相应的管理原则,以达到良好的血压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