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脓肿急性期需切开引流、局部冲洗、消炎止痛,慢性期行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牙槽脓肿急性期要开髓引流、切开排脓、消炎止痛,慢性期进行根管治疗、根尖手术,治疗中需根据不同人群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全身病史等调整操作和用药等。
急性期治疗:
切开引流:当牙周脓肿达到成熟阶段,有波动感时,需切开引流,以缓解疼痛和炎症。这一操作能迅速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操作时均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扩散。例如儿童患者,更要注意操作的轻柔与无菌,防止对其造成额外的心理和生理创伤。
局部冲洗: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等对牙周袋进行冲洗,可清除袋内的食物残渣、脓液等,抑制细菌生长。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吸烟者,冲洗后需特别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因为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不利于炎症的消退。
消炎止痛:可局部使用消炎止痛药物,如碘甘油等。对于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如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如对头孢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发育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慢性期治疗:
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去除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这是治疗牙周病的关键步骤。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牙周手术治疗:如果牙周组织破坏严重,可考虑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等,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对于有全身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牙周手术前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牙槽脓肿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
开髓引流:通过开髓,打通髓腔,使脓液从根管引流出来,迅速缓解根尖部的压力,减轻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开髓的操作方法和深度等需根据其牙齿的发育情况进行调整。儿童的乳牙和年轻恒牙在开髓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牙髓和根尖周组织。
切开排脓:若牙槽脓肿已形成骨膜下或黏膜下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切开的部位要选择在波动感最明显的地方,操作时同样要严格无菌。对于女性患者,尤其是处于孕期的女性,切开排脓时要考虑到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操作方式和药物。
消炎止痛:局部可使用消炎止痛药物,全身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如成人患者可口服甲硝唑等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禁忌证。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婴幼儿应尽量避免使用甲硝唑等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慢性期治疗
根管治疗:是治疗牙槽脓肿慢性期的主要方法,通过彻底清理根管内的感染物质,进行根管消毒和充填,消除根尖周的病变。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食用黏性食物的患者,在根管治疗后要注意避免咀嚼过硬、过黏的食物,防止根管充填材料松动或脱落。对于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患者,在进行根管治疗时需告知医生病情,医生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药物,避免因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刺激等导致患者病情波动。
根尖手术:如果根管治疗效果不佳或根尖病变严重,可考虑根尖手术,如根尖切除术等。对于老年患者,进行根尖手术时要评估其全身健康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充分评估后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