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传播途径有直接和间接接触,温暖潮湿环境易致,分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实验室检查靠真菌镜检和培养,用抗真菌药治疗;湿疹病因复杂,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好发多部位,亚急性由急性演变,慢性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治疗找诱因、抗过敏止痒,外用药物按分期选,口服抗组胺药,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湿疹:病因复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史,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等。外部因素包括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生活环境(如干燥、炎热、寒冷等)、接触物(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湿疹的诱发因素可能不同,例如婴幼儿湿疹可能与接触刺激性物质、饮食等有关,成年女性可能因使用某些化妆品而诱发面部湿疹等。
临床表现方面
手癣:可分为三种类型。
水疱鳞屑型:多发生在手掌、手指侧缘,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性水疱,疱液清,可融合成大疱,不易破裂,数日后干燥脱屑,伴有瘙痒。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手掌根部、手指,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疼痛,一般无明显水疱。
浸渍糜烂型:多见于指缝,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可继发细菌感染。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经常接触水的人群,手癣的表现可能更严重。
湿疹: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急性湿疹: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部位,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自觉剧烈瘙痒。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仍有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皮损边界较清楚,瘙痒剧烈。不同年龄人群湿疹表现有一定特点,婴幼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皮疹多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老年人湿疹常因皮肤干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
手癣: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可明确诊断。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的皮肤癣菌种类。
湿疹: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疾病。血常规检查可能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可升高,但这些都不具有特异性。
治疗方面
手癣:主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对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皮疹面积广泛者可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物。
湿疹:治疗原则是寻找可能诱因,避免接触,抗过敏、止痒治疗。外用药物根据湿疹分期选择,急性湿疹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湿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糊剂、氧化锌油等;慢性湿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用药需谨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抗湿疹药物需权衡利弊,儿童湿疹应优先选择温和的外用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