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动脉硬化有无症状和有症状阶段,无症状时体检可发现,有症状时包括心绞痛(发作性胸痛等)、心肌梗死(疼痛剧烈持续久等)、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心律失常(心悸头晕等),症状因个体和病情而异,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应控危险因素预防。
在心脏动脉硬化早期,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时才被发现。这是因为早期动脉硬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机体可能还能代偿,所以不易察觉。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密切关注心脏动脉硬化的进展,因为这些基础疾病是促使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有症状阶段
心绞痛:是心脏动脉硬化比较常见的症状。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诱发因素多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例如,患者在快速行走、爬楼梯时可能会诱发心绞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这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出现缺血缺氧,引发疼痛。对于老年人,由于感觉神经相对不敏感,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胸闷、气短等,需要特别警惕。
心肌梗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疼痛程度较心绞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这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导致相应心肌区域急性缺血坏死。对于患有心脏动脉硬化的患者,一旦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胸痛,应立即就医,因为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延误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心力衰竭:长期的心脏动脉硬化会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肌重构,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还可能伴有乏力、水肿,水肿可表现为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这是因为心脏动脉硬化使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不能满足机体的血液供应需求,身体各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同时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本身有所下降,发生心力衰竭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需要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气短、水肿等,应及时就医检查。
心律失常:心脏动脉硬化可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现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多样,如早搏、心房颤动等。例如,心房颤动时患者的心跳节律不规则,可感到心慌不适。这是因为动脉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使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对于患有心脏动脉硬化的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心律失常,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问题。
心脏动脉硬化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预防心脏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