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组织和功能持续性损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长期大量饮酒、胆道疾病、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上腹痛、胰腺外分泌及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等,胰功肽试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治疗涵盖疼痛管理、补充胰酶、处理内分泌不全、针对病因治疗,儿童需早期诊断兼顾生长,老年人治疗要考虑基础病和药物相互作用。
一、定义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损害疾病,胰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腺泡萎缩、胰管变形、纤维化及钙化,并伴有胰内外分泌功能减退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二、病因
1.长期大量饮酒:是常见病因,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损伤胰腺细胞,导致胰腺炎症反复发作并逐渐进展为慢性胰腺炎。
2.胆道疾病:胆道结石、炎症等可引起胰管梗阻,胆汁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损伤胰腺组织,进而引发慢性胰腺炎。
3.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胰腺炎与特定基因变异相关,此类人群因基因缺陷易出现胰腺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慢性胰腺炎发病风险。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腺组织,导致胰腺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呈隐痛、钝痛或剧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进食后尤其是高脂餐易诱发或加重疼痛。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因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患者可出现腹泻、脂肪泻(粪便呈灰白色、油腻状,量多且有恶臭)、体重减轻等,这是由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
3.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糖尿病相关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系胰腺内分泌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所致。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患者饮酒史、胆道疾病史等,结合腹痛、消化吸收不良等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脂肪酶:在急性发作期可能轻度升高,但慢性期多无明显特异性升高。
胰功肽试验(NBT-PABA试验):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若结果异常提示外分泌功能减退。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钙化、胰管扩张等异常,但敏感性有限。
CT:能清晰显示胰腺形态、胰管扩张、钙化及胰腺实质萎缩等改变,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MRI:对胰腺病变的显示与CT类似,且无辐射,可作为补充检查。
五、治疗原则
1.疼痛管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戒酒、避免高脂饮食)缓解疼痛,必要时可使用镇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以避免不良反应。
2.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补充胰酶制剂,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腹泻、脂肪泻等症状。
3.处理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若出现糖尿病,按糖尿病治疗原则进行管理,如饮食控制、必要时使用降糖药物等,但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4.针对病因治疗:如因胆道疾病导致者,必要时需处理胆道病变;对于遗传因素相关者,需进行遗传咨询与监测。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慢性胰腺炎:相对少见,多与遗传等因素相关,需早期诊断,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兼顾胰腺功能恢复与生长需求,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调整饮食结构等。
2.老年人慢性胰腺炎: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谨慎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优先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腹痛等症状,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