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成因包括胆囊结石引起(由胆汁代谢紊乱等致结石刺激黏膜,女性、肥胖、有家族遗传易患体质者易患,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增风险)和细菌感染(细菌经胆道逆行等途径进入,免疫力低者易患,有胆道蛔虫病史者易引发);治疗分非手术(一般治疗含饮食调整与休息,药物治疗用抗感染及解痉止痛药物,儿童孕妇用药需谨慎)和手术(常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大多患者,开腹术用于复杂情况,术后儿童要护伤口,老年人防并发症并鼓励早期活动促康复)。
一、胆囊炎的原因
(一)胆囊结石引起
1.成因及影响:胆囊结石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如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代谢紊乱等。结石会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引起胆囊炎症。在女性中,由于雌激素影响胆固醇代谢等因素,相对男性更易患胆囊结石进而引发胆囊炎;在肥胖人群中,体内脂质代谢异常,胆汁成分改变,胆囊结石发生率高,更易出现胆囊炎。对于有家族遗传易患胆囊结石体质的人群,也较易发生相关情况。
2.生活方式关联: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促进胆囊结石形成。例如长期大量摄入油炸食品、甜品等,会使胆汁成分失衡,增加胆囊炎发病风险。
(二)细菌感染
1.感染途径及机制: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血行感染等途径进入胆囊。比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可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进而累及胆囊引发炎症。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如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遭受细菌感染引发胆囊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也相对较低,细菌感染导致胆囊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2.与病史关系:有胆道蛔虫病史的患者,蛔虫可带入肠道细菌进入胆道,容易引发胆囊炎症。
二、胆囊炎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急性发作期需禁食,让胆囊休息,缓解疼痛等症状;病情缓解后可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避免再次刺激胆囊收缩引发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且符合儿童生长发育需求的低脂饮食;孕妇患胆囊炎时,饮食调整需兼顾胎儿营养需求和自身病情控制,选择合适的低脂食物。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机体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对于体力劳动者,在病情发作期要适当减少体力活动,保证休息时间。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感染药物,如针对细菌感染的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在儿童胆囊炎治疗中,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孕妇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选择: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多数胆囊炎患者,尤其是胆囊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对于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人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优先考虑的手术方式;但对于存在严重腹腔粘连等复杂情况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该手术方式。
开腹胆囊切除术:在一些腹腔镜手术难以实施的情况下,如严重的胆囊炎症导致解剖结构不清等,会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对于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较差时,开腹手术需谨慎评估风险,充分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
2.术后康复: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伤口的清洁和观察,防止儿童抓挠等导致伤口感染;老年人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强护理,鼓励早期活动(在医生允许范围内)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身体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