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粉刺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发病机制分别与雄激素水平等因素及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相关临床表现痤疮有多种其他皮损粉刺主要是特定形态丘疹治疗原则痤疮依病情严重程度选不同方案粉刺侧重改善毛囊导管角化促进角质栓排出。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增高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衡,可使皮脂腺增大及皮脂分泌增加,皮脂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油脂及厌氧环境,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后者使皮脂排出受阻,当皮脂、角质栓等堆积在毛囊口时即形成粉刺。炎症反应则导致痤疮出现红色丘疹、脓疱、结节等多种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青春期发病率高。
粉刺:是痤疮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毛囊漏斗部被角质形成细胞堵塞、角质物和皮脂充塞其中而形成的白色或黑色丘疹,分为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白头粉刺为皮色丘疹,无明显毛囊开口;黑头粉刺则是开口于皮肤表面的黑色丘疹,是由于粉刺表面的角质栓接触空气氧化及黑素沉积所致。其主要形成原因是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导致皮脂排出不畅而淤积形成。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问题出现粉刺。
临床表现差异
痤疮:除了有粉刺表现外,还可有多种其他皮损。初期可出现与粉刺一致的白头或黑头粉刺,随后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表现为红色的小疙瘩,直径一般在1-5毫米左右;进一步可形成脓疱,脓疱内含有白色或黄色的脓液;严重时会出现结节和囊肿,结节一般比较硬,直径大于5毫米,囊肿则是含有脓液和血液的囊性损害,触摸时有波动感,愈合后可能会留下瘢痕,包括凹陷性瘢痕(痘坑)和增生性瘢痕等。不同个体痤疮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有的仅少量粉刺及丘疹,有的则出现大量脓疱、结节甚至囊肿。
粉刺:主要表现为特定形态的丘疹,白头粉刺为肤色或白色的小丘疹,约1-2毫米大小,表面光滑,不易挤出内容物;黑头粉刺则是在白色丘疹的基础上,顶端有黑色的角质栓,可挤出脂栓,大小与白头粉刺类似,一般也在1-2毫米左右。粉刺通常不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早期炎症性粉刺除外,但早期炎症性粉刺其实已兼具粉刺和痤疮的部分特征),主要以毛囊口的角质栓堆积为突出表现。
治疗原则区别(简要)
痤疮: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方案。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如使用维A酸类药物(如外用维A酸乳膏)改善毛囊口角化、溶解粉刺,也可使用过氧苯甲酰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中度痤疮可能需要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等;重度痤疮则可能需要系统使用异维A酸等药物,同时对于炎症明显的还可配合红蓝光照射等物理治疗。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年龄因素,青少年使用维A酸类药物需注意可能的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育龄期女性要注意异维A酸的致畸作用等。
粉刺:治疗主要侧重于改善毛囊导管角化,促进角质栓排出。可使用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等,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使角质栓溶解、排出,从而改善粉刺。对于黑头粉刺,还可在清洁皮肤后,使用具有去角质作用的洁面产品辅助清理,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维A酸类药物时需关注药物的刺激性等,儿童使用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温和且合适的方法改善粉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