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肌腱断裂手术后,术后早期伤口有轻度红肿、手指固定,有疼痛肿胀感且活动受限;逐步恢复阶段外观红肿减轻、肿胀消退,功能从被动活动到轻度主动活动;完全恢复后外观基本正常(瘢痕体质有差异),功能可恢复正常屈伸及日常动作,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外力损伤,不同年龄患者恢复及应用有差异。
手指外观:受伤的手指可能处于固定状态,为了让肌腱愈合,术后通常会将手指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如指间关节轻度屈曲、掌指关节适当屈曲的位置,以减少肌腱的张力,促进愈合。此时手指外观上会呈现出被固定装置限制活动的状态,比如可能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手指不能自由活动。
术后早期功能感受
疼痛与肿胀相关感受:术后早期会有疼痛感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通过适当的止痛措施可以缓解。同时,手指会有肿胀感,这种肿胀可能会影响手指的血液循环,患者能感觉到手指有紧绷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与成人不同,需要更密切地观察其情绪变化等情况来判断不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和肿胀的耐受相对较弱,需要更加细致的护理。
活动受限情况:受伤手指基本没有主动活动能力,因为肌腱处于修复阶段,需要避免手指的主动运动以防肌腱再次断裂。患者只能依靠未受伤的手指来进行一些简单的生活操作,比如抓握物品等,但动作会受到很大限制。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适应这种活动受限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而成年患者可能会更焦虑于自己不能正常活动的状态。
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外观及功能变化(逐步恢复阶段)
外观变化:随着时间推移,一般术后1-2周左右,伤口周围的红肿会逐渐减轻,伤口开始愈合。如果伤口愈合良好,敷料可以逐步更换。到术后2-3周左右,固定装置可能会根据恢复情况进行调整,手指的肿胀会进一步消退,外观上肿胀程度明显减轻,手指的颜色也会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可能会更慢,外观上伤口愈合不良的风险更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来促进伤口和整体恢复。
功能恢复情况:从术后2-3周开始,可能会逐步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被动的手指活动,此时手指开始有轻微的活动迹象,但主动活动仍然受限。随着康复训练的推进,大约术后4-6周左右,肌腱初步愈合,可能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轻度的主动活动尝试,但力量非常微弱。不同年龄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的进展也有差异,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可能康复训练的反应相对较好,恢复速度可能相对快一些;而老年患者恢复速度可能较慢,需要更长期的康复训练过程。
完全恢复后的外观与功能状态
外观状态:完全恢复后,手指外观基本恢复正常,伤口愈合良好,没有明显的疤痕增生(如果患者不是瘢痕体质),手指的肤色与正常手指一致,没有明显的肿胀等异常情况。瘢痕体质的患者可能会有较明显的疤痕,这是个体差异导致的外观表现不同。
功能状态:手指可以恢复正常的屈伸功能,能够完成日常的各种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如正常抓握物品、写字、拿筷子等。但在完全恢复后,仍需要注意避免手指受到过度的外力损伤,因为虽然肌腱已经愈合,但手指的稳定性等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完全恢复正常,尤其是对于有过肌腱断裂病史的患者,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需要更加谨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完全恢复后的功能应用也有不同,儿童可能会逐渐参与更多的日常活动和运动,而成年患者可能会恢复到受伤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但需要注意逐渐增加手指的活动强度和负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