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心脏结构、功能或电传导系统异常致无法正常泵血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及器官供血的一类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多因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及遗传、孕期接触有害物质、感染等,常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供血不足,危险因素有年龄增长、高脂血症等,表现为胸痛或不典型症状;心律失常因电传导系统异常致心跳节律失常,可由多种因素诱发,有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表现;心力衰竭因泵血功能减退分左右心等,左心衰竭有肺循环淤血表现,右心衰竭有体循环淤血表现;心肌病扩张型可能与遗传、感染等有关,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衰症状,肥厚型多遗传,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瓣膜性心脏病由风湿性等致瓣膜病变,影响血流动力学有相应表现。
一、心脏病的定义
心脏病是心脏结构、功能或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其核心是心脏无法正常发挥泵血等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及各器官的血液供应。
二、常见分类及详述
(一)先天性心脏病
1.成因:多由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引发,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亲接触有害物质(如辐射、某些药物等)、感染病毒等环境因素相关。
2.常见类型
房间隔缺损:胚胎时期房间隔发育不全致左右心房间存在异常通道,可影响心肺血流动力学,患儿可能在婴幼儿期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表现。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组织缺损使左右心室间有异常交通,小型缺损可能无症状,大型缺损可导致患儿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
(二)冠心病
1.成因: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壁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甚至坏死,年龄增长、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是重要危险因素。
2.表现: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多为胸骨后压榨性、闷痛,可放射至肩背、左臂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胸痛,表现为心悸、胸闷等不典型症状。
(三)心律失常
1.成因: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跳频率或节律失常,情绪激动、大量饮酒、过量饮用咖啡、电解质紊乱等可诱发。
2.常见类型及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可因运动、发热等生理性因素或甲亢等病理性因素引起,表现为心悸。
心房颤动:心房规律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多见于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疾病者,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严重时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四)心力衰竭
1.成因: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者易患。
2.不同类型表现
左心衰竭:主要因左心室射血功能下降,导致肺循环淤血,表现为呼吸困难(初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逐渐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右心衰竭:多由左心衰竭发展而来或因肺部疾病等致右心负荷过重,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如下肢水肿、肝脏淤血肿大、食欲减退等。
(五)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
成因:可能与遗传、感染(如病毒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
表现: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如活动后气促、乏力等。
2.肥厚型心肌病
成因:多有遗传倾向,基因突变是重要病因。
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运动可诱发症状加重。
(六)瓣膜性心脏病
1.成因:多由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变、先天性畸形等导致心脏瓣膜病变,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因。
2.表现: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如二尖瓣狭窄可致肺淤血,出现呼吸困难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引起心悸、心前区不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