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伴发热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如胃肠型感冒、病毒性脑炎)和细菌感染(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非感染性因素有中暑(包括高温环境下发病、热射病)、食物中毒、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不同病因有不同表现及人群特点,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胃肠型感冒
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由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同时引起发热。一般来说,体温可在38℃-39℃左右,病程具有自限性,通常持续3-7天。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引发胃肠型感冒,且呕吐可能较为频繁,需注意防止脱水。
2.病毒性脑炎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相对多见。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除了呕吐、发热外,还可能伴有头痛、精神差、抽搐等症状。发热多为中度至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呕吐呈喷射性,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对于儿童,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和神经系统表现,因为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二)细菌感染
1.急性胃肠炎
可由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引起,多见于饮食不洁者。患者会出现呕吐、发热,同时伴有腹泻,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发热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在37.5℃-39℃左右。儿童如果发生急性胃肠炎,由于胃肠道功能较弱,呕吐和腹泻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急性胆囊炎
多见于成年人,主要由胆囊结石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会有右上腹疼痛、呕吐、发热,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呕吐常为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随后出现发热和右上腹症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可能发展较快,需引起重视。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中暑
1.高温环境下发病
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劳作或活动的人群易发生,如夏季长时间户外工作者。患者会出现呕吐、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同时伴有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儿童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不如成人,更易中暑,需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做好防暑降温。
2.热射病
属于重症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常>40℃)、无汗、呕吐,还可能伴有意识障碍等严重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儿童、肥胖者等风险更高。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在高温季节要格外注意防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
(二)食物中毒
1.毒素作用
误食有毒食物或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患者会出现呕吐、发热,呕吐频繁程度与中毒的严重程度相关,发热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儿童如果误食有毒食物,由于其代谢和解毒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要尽快明确中毒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见于育龄女性,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呕吐一般为非喷射性。对于育龄女性患者,在疾病活动期要注意避免怀孕等可能影响病情的因素,且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病情。
2.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发生在16岁以下儿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风湿性疾病。部分患儿会出现发热、呕吐,发热可为低热或间歇热,呕吐可能与疾病本身或合并的胃肠道炎症有关。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关节功能和全身情况,同时关注胃肠道症状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