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起荨麻疹与胆碱能性荨麻疹、物理因素诱发、过敏原接触等有关,表现为皮肤风团、伴瘙痒等,处理包括停止运动、冷敷或用药,预防要了解过敏情况、调整运动方式强度及注意运动前后事项,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有基础疾病者需注意相应要点。
胆碱能性荨麻疹:这是较为常见的类型,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酒精饮料等使体温略增的情况,可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当人体运动时,身体温度升高,会刺激大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促使胆碱能神经发生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若机体对乙酰胆碱过敏,就会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7%-30%的人在运动后会发生胆碱能性荨麻疹。
物理因素诱发:运动时身体的摩擦、挤压等物理刺激也可能诱发荨麻疹。比如,剧烈运动时皮肤与衣物等频繁摩擦,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出现风团样皮疹。
过敏原接触:运动环境中可能存在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运动时人体呼吸频率加快,接触到更多过敏原,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另外,如果本身是过敏体质,运动后身体代谢加快,皮肤血管扩张,可能使原本潜伏在体内的过敏原更容易引发过敏,出现荨麻疹。
运动后起荨麻疹的表现
皮肤表现:通常表现为风团,风团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苍白色,皮疹往往突然出现,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此起彼伏。皮疹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如躯干、四肢、面部等。
伴随症状:部分人可能伴有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较轻,有的则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少数人可能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若发生在喉部,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需要紧急处理。
运动后起荨麻疹的处理与预防
处理方法:
一般处理:首先应停止运动,找一个相对舒适、安静的环境休息。如果瘙痒较轻,可以用冷敷的方法缓解症状,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从而缓解瘙痒和风团。
药物治疗: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如瘙痒剧烈、风团广泛或伴有全身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需要注意,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谨慎,应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合理选择。
预防措施:
了解自身过敏情况:过敏体质者应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果怀疑与运动有关,可记录运动日志,包括运动方式、强度、环境等,帮助查找可能的诱发因素。
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对于容易发生运动后荨麻疹的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同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减少因身体突然受到较大刺激而引发荨麻疹的风险。
运动前后注意事项:运动前避免食用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运动后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果运动环境中有花粉等过敏原,可佩戴口罩等进行防护。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运动后起荨麻疹时更应谨慎处理。儿童发生运动后荨麻疹,首先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搔抓皮疹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如果是婴幼儿,家长要更加留意皮疹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需立即送往医院。在预防方面,儿童运动时应选择合适的衣物,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前后的皮肤护理也需要更加细致。对于女性,运动后起荨麻疹可能受月经周期、内分泌等因素影响,在运动和日常生活中需更加关注自身身体反应。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过敏性疾病病史等,运动后出现荨麻疹需要更加警惕,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和疾病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