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湿疹即特应性皮炎是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炎症瘙痒性皮肤病病因与遗传免疫环境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需与脂溢性皮炎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异位性湿疹又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约70%的患者有遗传过敏家族史,如父母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免疫调节等相关基因发挥作用。研究发现,一些与皮肤屏障蛋白(如丝聚蛋白)编码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外界过敏原、刺激物更易进入皮肤,引发免疫反应。
免疫因素:患者体内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优势,导致免疫球蛋白E(IgE)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瘙痒、红斑、丘疹、渗出、苔藓样变等多种皮肤损害。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刺激物(如肥皂、洗涤剂、气候变化等)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婴幼儿时期接触某些致敏物质更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段表现
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初发表现为面颊部的红斑、丘疹、丘疱疹,迅速蔓延至额、颈、胸等处。病情严重时,皮疹可出现渗出、结痂,搔抓后易继发感染。
儿童期:可由婴儿期演变而来,或在2岁后发病。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多见于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表现为苔藓样变;痒疹型好发于四肢伸侧,皮疹为坚实、干燥的小丘疹。
青少年及成人期:皮疹多呈局限性苔藓样变,好发于肘窝、腘窝、颈部、眼睑、手部等部位,皮肤增厚、粗糙、瘙痒剧烈,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色素沉着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典型的特应性皮炎具有慢性复发性湿疹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特应性个人史或家族史、血清IgE升高、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特点。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协助寻找诱发或加重因素。
鉴别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疾病鉴别。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有油腻性鳞屑;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去除诱因后易好转。
四、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
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修复皮肤屏障。避免过度洗浴,洗浴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
避免刺激因素:寻找并避免接触变应原和刺激物,如尘螨过敏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勤洗晒被褥;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刺激性材质的衣物。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包括外用药物和系统药物。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弱效、中效糖皮质激素根据部位选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系统药物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止痒,病情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期患者:婴儿皮肤娇嫩,护理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药物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制剂,遵循医生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儿童患者:家长要引导儿童避免搔抓,可通过修剪指甲等方式减少搔抓对皮肤的损伤。在学校等环境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和刺激物,老师和同学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
青少年及成人患者: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长期瘙痒、皮肤损害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如导致焦虑、抑郁等。同时,要坚持长期的皮肤护理和治疗,遵循医嘱,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