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的炎症反应,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表现为红色毛囊性丘疹等,诊断靠临床表现等,治疗依类型,预防要保持皮肤清洁等;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葡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红、肿、热、痛小结节等,诊断依表现,治疗分阶段,预防要注意皮肤卫生等。
一、定义与病因
毛囊炎
定义:是毛囊发生的炎症反应,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病因:感染性多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马拉色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因素可能与摩擦、搔抓、皮肤多汗、化妆品刺激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性别因生活方式等不同,发病风险略有差异,比如爱出汗、皮肤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易患。
疖
定义: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因皮肤擦伤、糜烂等因素导致细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而发病,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等,通常与个人卫生习惯、皮肤损伤等相关,一般多见于成年人,儿童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病。
二、临床表现
毛囊炎
症状: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皮疹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有轻度疼痛。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皮肤娇嫩,搔抓等易引发毛囊炎,症状可能相对局限;成年人若因工作等导致皮肤多汗、摩擦等,也可出现相应皮疹表现。
疖
症状:初始为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后排出脓液,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疖一般为单发,但若身体抵抗力低下或处理不当,可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形成疖病。不同年龄人群中,成年人身体代谢等情况相对复杂,发生疖病的风险可能因自身免疫等状况有所不同,儿童发生疖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更关注皮肤护理及感染控制。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毛囊炎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毛囊性丘疹、脓疱等表现,结合病史等一般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菌培养等明确病原体。
鉴别诊断:需与疖鉴别,毛囊炎一般炎症浸润范围相对局限,仅累及毛囊及周围;而疖的炎症浸润范围稍大,且中心有脓栓形成等特点可与毛囊炎区分,还需与痤疮等疾病鉴别,痤疮的皮疹多为粉刺、丘疹、脓疱等多形性损害,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与毛囊炎的表现有一定差异。
疖
诊断:依据典型的红肿热痛小结节,逐渐中央变软、有脓栓等表现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痈鉴别,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范围更大,可累及多个毛囊群,表面有多个脓栓,疼痛更剧烈等,与疖的单个毛囊及周围炎症有区别。
四、治疗与预防
毛囊炎
治疗:感染性毛囊炎根据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治疗,细菌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感染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非感染性毛囊炎主要是去除诱因,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等。
预防: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勤洗澡、换衣,避免皮肤损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预防,儿童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搔抓,成年人要注意工作生活中皮肤的保护,如出汗后及时清洁等。
疖
治疗:早期未化脓时可外用鱼石脂软膏、碘酊等,促进炎症消退;已化脓破溃的疖,需切开排脓引流。同时可根据病情口服抗生素。
预防:注意皮肤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不同人群中,儿童要加强看护,避免皮肤受伤,成年人要注意生活规律,均衡饮食等以提高自身抵抗力,降低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