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湿疹一般治疗包括皮肤护理要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保持湿润,避免刺激因素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穿宽松柔软棉质衣物,外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角质松解剂,系统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儿童患者治疗要谨慎选药和护理,老年患者要加强保湿、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等进行治疗。
皮肤护理:
避免过度清洁皮肤,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尽量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因为过度清洁或水温过高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加重湿疹症状。例如,研究表明正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后,经皮水分丢失增加,易引发炎症反应,而温和的沐浴产品可减少对皮肤屏障的进一步损伤。
保持皮肤湿润,洗完澡后及时涂抹保湿剂,如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保湿霜。保湿剂能帮助恢复皮肤的水合状态,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对于慢性湿疹患者尤为重要,可减少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适。
避免刺激因素:
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某些化学物质、金属、花粉、尘螨等。可以通过过敏原检测来明确具体的过敏原,然后针对性地避免接触。例如,对金属镍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佩戴含有镍的饰品等。
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与皮肤的摩擦刺激。合成纤维材质的衣物可能会引起皮肤的过敏或刺激反应,加重湿疹病情。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慢性湿疹的常用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慢性湿疹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中度可选用中效,强效糖皮质激素一般短期用于肥厚性皮损,但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减轻炎症反应。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或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部位。这类药物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的活性,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长期使用安全性相对较好,但可能会有局部灼热感等不良反应。
角质松解剂:对于慢性湿疹伴有皮肤肥厚、鳞屑较多的情况,可使用角质松解剂,如水杨酸软膏等,能帮助软化角质,促进药物吸收和皮肤恢复。
系统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止痒作用,可缓解慢性湿疹患者的瘙痒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通过竞争性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组胺引起的瘙痒等过敏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等的不适当药物。
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湿疹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有较严格的适应证和较多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需在严密监测下使用。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湿疹患者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外用药物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安全性高的药物,如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皮肤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在生活护理方面,要注意儿童的衣物选择,确保衣物柔软、宽松,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并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湿疹患者常伴有皮肤干燥等问题,在皮肤护理上要加强保湿。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所以在使用系统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湿疹的治疗和恢复,要综合考虑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