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痔是小儿常见肛肠疾病,由排便、局部刺激、先天等因素引发,有肛缘肿物、疼痛、瘙痒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诊断,轻者一般治疗,重者药物或手术治疗,护理要注意清洁、饮食等避免感染和延误病情。
一、小儿外痔的定义及特点
小儿外痔是指小儿肛管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是小儿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小儿外痔多表现为肛缘肿物,通常颜色较暗,有时可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其发生与小儿的生理特点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小儿肛门局部血液循环相对丰富,若存在排便异常等情况,容易引发静脉丛异常。
二、小儿外痔的常见病因
排便因素:小儿若存在便秘情况,排便时需要用力,这会增加肛管局部静脉的压力,影响静脉回流,长期如此可能导致静脉丛扩张形成外痔;而腹泻时,频繁的排便刺激也可能影响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外痔发生风险。比如有些小儿饮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过少,容易出现便秘,进而诱发外痔。
局部刺激:小儿不注意肛门局部清洁,粪便残渣等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容易引起炎症反应,影响肛门局部血液循环,可能促使外痔形成。另外,小儿玩耍时若不慎损伤肛门局部,也可能导致静脉丛受损,引发外痔。
先天因素:个别小儿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肛门局部静脉发育异常情况,这也会增加小儿外痔的发生几率。
三、小儿外痔的临床表现
肛缘肿物:最常见的表现是在肛门周围可摸到或看到肿物,肿物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如米粒,大的可如黄豆或更大。肿物质地有的较软,有的因血栓形成等可能质地稍硬。
疼痛:当外痔出现炎症、血栓形成时,小儿可能会感到疼痛,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坐立等。尤其是在排便时,粪便刺激肿物,疼痛可能会加重。
瘙痒:由于肿物的存在,肛门局部分泌物增多,或者局部炎症刺激,小儿可能会感到肛门瘙痒,会不自觉地搔抓肛门周围。
四、小儿外痔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情况,可直接看到外痔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同时会进行肛门指诊,了解肛管内的情况,但小儿进行肛门指诊时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需要轻柔操作。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小儿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等,还会询问有无肛门局部不适、外伤等病史,以综合判断小儿外痔的情况。
五、小儿外痔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小儿外痔,首先可采取一般治疗措施。注意保持肛门局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周围皮肤干燥。调整小儿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排便对肛门局部的刺激。比如让小儿多吃苹果、香蕉、菠菜、玉米等食物。
药物治疗:若小儿外痔伴有炎症、疼痛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具有消肿止痛、清热燥湿作用的中药坐浴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要适合小儿使用,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不过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的保守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如果小儿外痔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外痔情况较为严重,如肿物较大、反复疼痛等,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一般适用于少数病情较为严重的小儿,且手术要充分评估小儿的耐受情况等。
六、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小儿外痔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感染。家长要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内裤。在饮食方面,要根据小儿的年龄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注重膳食纤维的摄入,预防便秘和腹泻的发生。当小儿出现肛门不适等情况时,要及时带小儿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对小儿肛门局部造成额外的刺激和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