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荨麻疹有常见药物类型,抗组胺药分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有中枢镇静等不良反应,第二代相对影响小但也有个体差异;非药物干预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和皮肤护理,避免接触过敏原要针对明确和不明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皮肤护理要注意清洁、穿着等;特殊人群中婴幼儿用药需谨慎,有基础疾病儿童用药要考虑对基础疾病影响且需关注基础疾病管理。
一、儿童荨麻疹的常见药物类型
(一)抗组胺药物
1.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可能会引起儿童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需要保持清醒状态活动的儿童,如上学的儿童可能会有影响,且其抗胆碱能作用可能导致口干、便秘等,在使用时需密切关注儿童的反应,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更要谨慎使用。
2.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相对第一代抗组胺药,中枢镇静作用较轻,不良反应较少,对儿童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可用于大多数儿童荨麻疹的治疗,但其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的不良反应,如个别儿童可能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等,在使用前需评估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肝脏疾病的儿童,因其药物代谢可能受影响,使用时需调整剂量或密切监测。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1.对于能明确过敏原的儿童,如对食物(如海鲜、牛奶等)、花粉、尘螨等过敏的儿童,应严格避免接触相应过敏原。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儿童,要避免食用含牛奶成分的食品及相关乳制品,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做好饮食管理,同时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螨接触等,以降低荨麻疹发作的频率。
2.对于无法明确过敏原的儿童,可通过记录生活日记等方式,尝试寻找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关注儿童接触的新食物、新环境变化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潜在过敏原并采取规避措施。
(二)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对于荨麻疹发作时皮肤瘙痒的儿童,要避免搔抓皮肤,可使用冷敷等方式缓解瘙痒症状,如用干净的毛巾蘸取冷水轻轻敷在瘙痒部位,但要注意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儿童不适。
2.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刺激,有助于减轻皮肤瘙痒和不适,尤其在荨麻疹发作期间,良好的皮肤护理能提高儿童的舒适度。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1.婴幼儿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在使用药物治疗荨麻疹时,需格外谨慎。对于婴幼儿荨麻疹,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仔细排查可能的过敏原并规避。若必须使用药物,应选择安全性高、经过严格儿科临床试验验证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皮疹加重、呼吸异常等情况。
2.由于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家长要更加细心地观察其症状变化,包括皮肤皮疹情况、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方面,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二)有基础疾病的儿童
1.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在治疗荨麻疹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患有肝脏疾病的儿童,某些药物的代谢可能依赖肝脏功能,使用不当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因此需要医生综合评估儿童的整体病情,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相关指标变化。
2.这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遵循荨麻疹的一般护理措施外,还需特别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如患有肾脏疾病的儿童要注意水分摄入的管理等,以维持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减少荨麻疹发作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