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冻疮可从日常护理、药物辅助、物理治疗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入手,日常护理包括脱离寒冷环境保暖复温、保持受冻部位干燥清洁;药物辅助有外用维生素E软膏、肝素钠软膏及口服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烟酰胺等;物理治疗可采用红外线照射、激光治疗;预防复发需加强锻炼提高对寒冷适应能力并注意寒冷季节易冻部位的保暖。
一、日常护理缓解冻疮
1.保暖复温
对于轻度冻疮,首先要脱离寒冷环境,迅速使受冻部位保暖复温。可将受冻部位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即可,通过温水让受冻部位的血管逐渐恢复舒张,改善血液循环。例如,研究表明,适当的复温措施能够有效减轻冻疮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格外注意水温的控制,避免烫伤儿童娇嫩的皮肤,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
2.保持干燥清洁
受冻部位复温后,要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防止感染。可以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水分,然后穿着宽松、柔软、透气性好的衣物,避免摩擦受冻部位。如果冻疮部位有破损,更要注意保持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新陈代谢快且容易出汗,家长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爽,降低冻疮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药物辅助治疗
1.外用药物
维生素E软膏: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冻疮的恢复有一定帮助。可以在冻疮未破溃时使用,取适量维生素E软膏涂抹在冻疮部位,轻轻按摩至吸收。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要注意适量,避免涂抹过多引起皮肤不适。
肝素钠软膏:肝素钠软膏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冻疮部位的愈合。它可以通过抗凝、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来减轻冻疮引起的肿胀和炎症。在使用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涂抹于患处。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要谨慎,儿童患者使用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口服药物
当冻疮伴有明显瘙痒或炎症较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烟酰胺。烟酰胺可以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但儿童患者使用烟酰胺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剂量建议,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三、物理治疗
1.红外线照射
红外线照射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冻疮症状。通过红外线的热效应,使受冻部位的血管扩张,加速血液流动,从而缓解冻疮引起的疼痛、肿胀等不适。一般每次照射15-20分钟,每天1-2次。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红外线照射时,要注意控制照射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因为儿童对热的感知和耐受与成人不同。
2.激光治疗
低能量激光治疗也可以用于冻疮的治疗,它能够刺激细胞的活性,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激光的能量可以调节局部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加速冻疮部位的愈合。但激光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操作人员,在儿童患者中应用时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预防复发
1.加强锻炼
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例如,适当进行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带领其进行适合的户外活动,如在天气较暖和的时候在户外散步等,但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再次受冻。
2.注意保暖
在寒冷季节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容易发生冻疮的部位,如手部、足部、耳部等。可以佩戴手套、耳罩、穿厚袜子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孩子添加衣物,选择合适的保暖用品,确保孩子在寒冷环境中能够保持身体温暖,降低冻疮复发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