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肌骨骼系统疾病,病因包括宫内因素和分娩因素,临床表现有颈部肿块、头颈部倾斜、面部不对称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按摩、体位矫正)和手术,早期诊治预后好,延误治疗有不良后果,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轻柔及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定义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小儿肌骨骼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头颈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的畸形。
二、病因
1.宫内因素:胎儿在宫内位置不良,头部向一侧偏斜,影响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导致局部缺血、纤维化,进而引起该肌肉挛缩。例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少等情况可能增加胎儿在宫内处于异常体位的几率,从而增加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生风险。
2.分娩因素: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过度的牵拉,导致胸锁乳突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后形成挛缩。如臀位分娩时,胎儿头部娩出过程中胸锁乳突肌受到的拉力较大,容易引发该疾病。
三、临床表现
1.颈部肿块:多数患儿在出生后1-2周可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椭圆形或圆形的肿物,质地较硬,无压痛,可活动。例如,有的患儿家长在给孩子洗澡或换衣服时偶然发现颈部有这样的肿块。
2.头颈部倾斜: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随着病情进展,倾斜和旋转畸形会逐渐加重。比如,患儿在抬头、转头时会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头不能自由地向两侧活动。
3.面部不对称:长期的头颈部倾斜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较小,健侧面部较大,双眼、双耳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等。一般在患儿1岁以后较为明显,若不及时治疗,这种面部不对称可能会持续存在,影响患儿的外观和心理健康。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儿头颈部的姿势,触摸胸锁乳突肌是否有挛缩的肿块等进行初步诊断。例如,检查时可发现胸锁乳突肌紧张、挛缩,头部活动受限。
2.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厚度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看到患侧胸锁乳突肌增厚、回声改变等异常表现,一般在出生后数天即可进行超声检查来辅助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按摩:适用于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患儿。由专业人员对患儿颈部进行轻柔的按摩,通过按摩可以缓解胸锁乳突肌的挛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例如,按摩时要按照一定的手法和顺序,每天进行数次,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准。
体位矫正: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患儿的体位来纠正头颈部的倾斜。比如,在患儿睡觉或玩耍时,有意让其头部向健侧转动,健侧肩部靠近枕头等,利用体位的改变来逐渐矫正畸形。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家长还可以通过在患侧放置吸引玩具等方式,引导患儿将头转向健侧。
2.手术治疗:对于6个月至12岁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切断术等。手术可以松解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纠正头颈部的倾斜畸形。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
六、预后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经过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多数患儿的头颈部倾斜和面部不对称等畸形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能够恢复正常的头颈部活动和面部外观。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面部不对称等永久性的外观改变,并且头颈部的活动受限也会更加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额外的损伤,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患儿的舒适度为首要考虑,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