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由微生物感染、化学刺激、物理损伤等多种因素引发有腹痛、腹泻等症状,病因分感染性(含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性(包括饮食、药物刺激等),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及全身症状且不同人群有特点,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对症支持和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需监测脱水等、老年人加强监测、孕妇谨慎用药、基础疾病患者需监测相关指标。
一、定义
肠胃炎是胃黏膜与肠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病变,由微生物感染、化学刺激(如进食变质食物、滥用药物)、物理损伤等多种因素引发,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多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儿童及免疫力较低人群易感染。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常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致病。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多与不卫生的饮食或接触污染环境有关。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进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或暴饮暴食、酗酒等,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2.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抗肿瘤药物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导致炎症。3.其他: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诱发肠胃炎。
三、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1.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或上腹部隐痛、胀痛)、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恶心、呕吐等。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乏力等,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如口干、尿少、四肢无力)。
(二)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腹泻症状通常更剧烈,易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需密切关注精神状态及尿量变化。2.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肠胃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且并发症风险较高,如感染性休克等。3.孕妇:肠胃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需谨慎用药,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病前饮食情况、接触史、用药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
(二)体格检查
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出血等情况。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3.病原学检查:如粪便病原体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等,明确感染类型。
(四)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行胃镜、肠镜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五、治疗原则
(一)对症支持治疗
1.补液: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2.止吐、止泻:根据病情可选用适当药物缓解症状,但需避免儿童滥用强效止泻药。
(二)病因治疗
1.感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体选用抗感染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2.非感染性肠胃炎:去除诱因,如停止服用刺激性药物、调整饮食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需密切监测脱水体征(如眼眶凹陷、皮肤弹性差等),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调整饮食为清淡易消化食物。
(二)老年人
应加强对水电解质失衡的监测,注意保暖,避免因肠胃炎导致基础疾病加重,就医时需告知既往病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
(三)孕妇
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如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药物。
(四)基础疾病患者
如糖尿病、肝病等患者发生肠胃炎时,需加强血糖、肝功能等指标监测,综合评估病情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肠胃炎加重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