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病由缺乏维生素B引起,分干性、湿性、急性暴发性,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补维生素B治疗;脚气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致,分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依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需抗真菌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上有相应特点。
一、病因方面
1.脚气病:是因缺乏维生素B(硫胺素)引起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维生素B参与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当机体长期摄入不足(如长期以精米精面为主食且未补充足够维生素B)、需要量增加(如妊娠、哺乳期妇女,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消耗性疾病患者)时易发病。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妊娠、哺乳期女性等因特殊生理状态可能更易缺乏维生素B而患脚气病。
2.脚气: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接触被污染的浴室、拖鞋、毛巾等。各种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患病,一般温暖潮湿的环境、足部多汗、不注意足部卫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比如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子导致足部多汗,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从而易患脚气。
二、临床表现方面
1.脚气病
干性脚气病:主要影响神经系统,表现为对称性周围神经炎,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如足部有麻木、灼痛、感觉过敏等异常感觉,肌肉力量逐渐减弱,严重时可导致足下垂、腕下垂等运动功能障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因身体发育或基础健康状况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影响其运动发育等。
湿性脚气病: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表现为心悸、气促、下肢水肿等,严重时可出现全心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程度不同,儿童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可能更快出现严重的心衰表现。
急性暴发性脚气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高热、烦躁、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等抵抗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更易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状况。
2.脚气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缘、足底部,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可融合,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伴有瘙痒,不同年龄人群水疱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皮肤较嫩,水疱破裂后可能更易继发感染等。
糜烂型:好发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有渗液,瘙痒剧烈,常因搔抓继发细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但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继发感染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外侧等部位,表现为皮肤干燥、增厚、脱屑,纹理加深,一般瘙痒不明显,但病情顽固,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老年人皮肤本身相对干燥,可能更易出现此类表现。
三、诊断方面
1.脚气病:主要依据病史(如维生素B摄入不足或需要增加的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血中丙酮酸、乳酸浓度增高,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降低等,不同年龄人群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参考范围可能因生理差异略有不同,但诊断标准有相对统一的科学依据。
2.脚气: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如直接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菌种类)来诊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真菌学检查操作及结果判断有相对规范的科学方法。
四、治疗方面
1.脚气病:治疗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一般通过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制剂来纠正维生素B缺乏状况,不同年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及剂量等,但需遵循科学的治疗原则。
2.脚气:治疗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咪唑类、丙烯胺类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但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科学选择药物及确定治疗方案,比如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特别谨慎,要选择相对安全且适合儿童的药物及剂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