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是齿状线以上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常见症状有便血、脱出、瘙痒、疼痛等,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坐浴)和药物治疗(局部、口服用药),手术适应证为内痔脱出不能回纳伴疼痛嵌顿等,常见手术方式有PPH和传统外剥内扎术,患者需注意避免久坐久站、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期复查,应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并注意生活护理预防。
一、内痔的一般认识
内痔是位于齿状线以上的痔疮,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长期久坐、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等都可能增加内痔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易罹患。
二、内痔的常见症状及表现
便血:通常为无痛性便血,排便时粪便摩擦痔核,导致痔核表面血管破裂出血,便血颜色鲜红,可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便后滴血,严重时可能呈喷射状出血。
脱出:初期内痔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能脱出肛门外,且难以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
瘙痒:内痔脱出时,可伴有黏液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不适。
疼痛:一般单纯内痔无疼痛,当内痔发生嵌顿、感染、血栓形成时,可出现疼痛症状。
三、内痔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肛管直肠的刺激。对于儿童,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孕妇则需在保证营养的同时,注重饮食的合理性以预防便秘。
坐浴:可使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内痔症状。儿童坐浴时需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孕妇坐浴要选择合适的姿势,避免过度劳累。
(二)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可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例如一些含有麝香、牛黄等成分的痔疮膏,能缓解内痔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但儿童应谨慎使用局部痔疮膏,孕妇使用局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口服药物:对于便血较多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但需遵循医生建议。儿童和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必须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用药及选择合适药物。
四、内痔的手术治疗情况
(一)手术适应证
内痔脱出不能回纳,且伴有疼痛、嵌顿等情况;
内痔反复大量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
内痔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二)常见手术方式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通过吻合器环形切除痔上黏膜,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使内痔脱垂症状得到缓解。
传统外剥内扎术:将内痔外痔一并切除,适用于较为严重的内痔患者。手术有一定创伤,术后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手术需充分评估风险。
五、内痔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体位,适当进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鼓励其适当玩耍、活动;孕妇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在身体允许范围内适当活动。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间过长,排便时不要久蹲厕所看手机等。儿童要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家长可给予正确引导;孕妇要注意排便时的力度,避免过度用力。
定期复查:内痔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也需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可能不同,应遵循医生建议。
总之,内痔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和预防,以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