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主动脉夹层A型是起源于升主动脉且可能累及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的严重心血管急症,发病与主动脉壁正常结构受损、压力升高等有关,有疼痛等临床表现,通过CTA等检查诊断,急性期需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并对符合指征者手术治疗,预后凶险,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影响,特殊人群情况复杂。
发病机制
主动脉壁正常结构受损是发病的基础,比如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主动脉壁结构薄弱,更容易发生主动脉夹层。当主动脉内压力升高时,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血流冲击导致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
临床表现
疼痛:多为突发的、剧烈的胸痛,呈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可迅速向背部、腹部等部位蔓延,疼痛程度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部分患者可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表现。
其他表现:根据夹层累及的部位不同还可能出现相应的表现,如累及主动脉瓣时可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出现心力衰竭的相关表现,如呼吸困难等;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累及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可导致相应器官缺血,如脑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肾动脉缺血可出现少尿、无尿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撕裂口的位置以及累及的范围,是诊断主动脉夹层A型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明确病变的详细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有较高的价值,尤其对某些特殊部位的病变显示较好,并且无需使用含碘对比剂,对肾功能不全等不能使用含碘对比剂的患者较为适用。
主动脉造影:虽然是有创检查,但在一些复杂病例的诊断中仍有一定作用,可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形态、范围等情况。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
药物治疗:首先要控制血压和心率,使用降压药物如硝普钠等将血压控制在合适水平,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降低心率,减少主动脉壁的剪切力,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如升主动脉置换术等,通过手术修复受损的主动脉,恢复主动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预后情况
心脏主动脉夹层A型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经过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情况会因个体差异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有一定的生存机会,但仍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复发、再次夹层形成等风险。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7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壁的弹性减退等退变情况加重,发病风险增加。年轻人中若存在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发病。
性别: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以及激素等影响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主动脉夹层A型的发病风险。高血压患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血压,主动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发生内膜撕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壁的正常功能;酗酒也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等,从而增加发病几率。
病史:有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病史的患者,本身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发病风险显著升高;有主动脉缩窄等先天性主动脉病变病史的患者,主动脉结构存在异常,也更容易发生主动脉夹层A型。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发生主动脉夹层A型时情况更为复杂,需要特别谨慎对待,因为治疗需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处理起来难度较大,预后也可能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