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常见后遗症有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致软骨退变剥脱,老年、重体力劳动等患者易患且有关节痛肿活动受限;有跟骨畸形愈合,因复位固定不佳致跟骨形态改变,年龄小、康复锻炼不合理等患者易现足部外观及步态异常伴痛;有跟骨疼痛,因组织损伤修复不彻底或慢性炎症等,年龄大、长时间站立行走等患者易现跟骨部位隐痛刺痛活动后加重;有踝关节活动受限,因长期固定致关节囊韧带粘连挛缩或疼痛不敢活动,年龄小、康复锻炼不充分等患者易现活动范围减小影响正常活动;有足部肌肉萎缩,因疼痛活动受限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年龄大、长期卧床等患者易现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影响支撑运动功能。
1.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跟骨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的磨损会导致关节软骨退变、剥脱,引起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复位不良是重要因素,若骨折时跟骨的关节面没有恢复到正常的解剖结构,关节活动时受力不均,就会加速关节软骨的损伤。例如,有研究表明,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台阶超过2mm者,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本身软骨退变基础存在,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频繁剧烈运动的患者,关节磨损加重,更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病史中骨折复位不佳、关节面破坏严重的患者,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概率大。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尤其在负重行走时疼痛加剧。
2.跟骨畸形愈合
发生机制:骨折愈合过程中复位不良或固定不牢固,导致跟骨的形态发生改变。比如跟骨短缩、增宽或内翻、外翻畸形等。骨折后如果过早拆除固定装置,或者固定期间患者活动不当,都可能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导致畸形愈合。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如果复位及固定不当也可能出现畸形;生活方式中,骨折后康复锻炼不合理会影响骨折愈合的方向;病史里骨折损伤严重、复位困难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跟骨畸形愈合。患者可表现为足部外观异常,行走时步态异常,还可能伴有疼痛。
3.跟骨疼痛
发生机制: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修复不彻底,或者存在慢性炎症等情况。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如韧带、肌肉等在骨折时受到损伤,愈合后可能形成瘢痕组织,导致疼痛;另外,跟骨骨折后骨髓水肿等情况可能长期存在,引起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疼痛可能更持久;生活方式上,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会加重跟骨疼痛;病史中骨折损伤严重、软组织损伤广泛的患者更易出现跟骨疼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跟骨部位的隐痛或刺痛,在活动后加重。
4.踝关节活动受限
发生机制:跟骨骨折后长期固定,导致踝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粘连、挛缩,从而影响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另外,骨折引起的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正常活动踝关节,也会进一步加重关节活动受限。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如果固定时间过长,可能因组织粘连导致活动受限更明显;生活方式中,骨折后康复锻炼开始时间晚、锻炼不充分的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更严重;病史里骨折合并周围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踝关节活动受限概率大。患者表现为踝关节屈伸、内外翻等活动范围减小,影响正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5.足部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跟骨骨折后由于疼痛和活动受限,足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长期不活动,会出现肌纤维变细,肌肉力量下降。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本身功能相对较弱,萎缩可能更明显;生活方式上,骨折后长期卧床、缺乏康复锻炼的患者肌肉萎缩严重;病史中骨折严重、恢复时间长的患者足部肌肉萎缩概率高。患者可出现足部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影响足部的支撑和运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