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性高血压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监测指标有血压、尿蛋白、胎儿情况等,管理措施有一般治疗及病情严重时的药物治疗、适时终止妊娠等,高龄、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需共同重视以保障母婴健康。
妊娠性高血压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高血压状况,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以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等。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胎盘浅着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遗传因素、营养缺乏(如缺乏钙、镁、锌等)等有关。
妊娠期高血压
特点: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尿蛋白阴性,少数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影响因素:高龄孕妇、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等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
子痫前期
特点:除了高血压和蛋白尿外,还可能出现头痛、眼花、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会发生抽搐(子痫)。根据严重程度又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子痫前期血压≥140/90mmHg,尿蛋白≥0.3g/24h或随机尿蛋白(+);重度子痫前期收缩压≥160/110mmHg,尿蛋白≥2.0g/24h或随机尿蛋白≥(++),血清肌酐>106μmol/L,血小板<100×10/L等。
影响因素:多胎妊娠、葡萄胎、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等情况增加发病风险。
子痫
特点: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妊娠高血压疾病最严重的阶段,可导致孕妇发生意外,如摔伤、吸入性肺炎等,还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胎儿窘迫、生长受限等。
妊娠性高血压的监测与管理
监测指标
血压监测:孕妇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一般建议每天定时测量血压,了解血压波动情况。
尿蛋白监测:通过尿常规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观察尿蛋白变化,这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很重要。
胎儿监测:包括胎动计数、超声检查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胎心监护等,及时了解胎儿在宫内的状况。
管理措施
一般治疗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每天休息不少于10小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
饮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要限制盐的摄入,但也不必过度限盐,以免引起低钠血症。
病情严重时的处理
药物治疗:对于血压较高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降压药物等进行治疗,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谨慎选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适时终止妊娠:这是治疗妊娠性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如果孕周已达到37周及以上,胎儿已成熟,应考虑终止妊娠;如果孕周不足,但病情严重,为了孕妇的生命安全也可能需要及时终止妊娠。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
注意事项:高龄孕妇发生妊娠性高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加强产检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同时,高龄孕妇在孕期要更加注重休息和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心态。
肥胖孕妇
注意事项:肥胖孕妇要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合适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避免体重增长过快加重妊娠性高血压病情。运动方面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如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孕妇
注意事项:这类孕妇从孕前就应开始加强监测,定期进行血压等相关检查,在孕期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变化,一旦发现血压异常要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管理。
总之,妊娠性高血压需要孕妇、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共同重视,通过密切监测、合理的一般治疗和必要时的医疗干预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