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是食管黏膜受刺激或损伤引发的炎症,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表现有烧心反酸等,检查有胃镜等,治疗需除病因、缓解症状等;食管癌是源于食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期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等,检查有胃镜等,治疗有手术等综合治疗,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检查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受到刺激或损伤而发生的炎症。其发病机制多与胃酸反流、感染、药物、化学物质刺激等有关。例如胃酸反流至食管,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黏膜炎症、糜烂等改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如经常进食过烫、过辣食物)等人群易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食管癌:是源于食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多方面。比如长期食用亚硝胺含量高的食物、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铁、锌等)、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等。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重度饮酒、进食过快过烫、有食管癌家族史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食管炎:主要症状有烧心、反酸,常在进食后尤其是卧位时加重;吞咽疼痛,吞咽固体或液体食物时可感到疼痛;吞咽困难,多为间歇性,程度一般较轻。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若因感染等因素引起食管炎,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等。
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有轻微的吞咽不适,如吞咽食物时有异物感、哽噎感,进食固体食物时较为明显,有时可自行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先是难咽干的食物,继而半流质,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还可伴有胸痛、体重减轻、消瘦等症状。中晚期患者症状更为严重,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疾病耐受程度及伴随症状的个体差异上。
三、辅助检查
食管炎: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了解食管内酸碱度变化,有助于诊断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钡餐造影也可辅助诊断,可见食管黏膜皱襞增粗、紊乱等改变,但准确性相对胃镜较低。各年龄段患者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
食管癌: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确诊食管癌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并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食管钡餐造影可发现食管黏膜紊乱、充盈缺损、龛影等异常改变;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肿瘤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在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状况和配合程度,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检查前评估以确保检查安全。
四、治疗原则
食管炎: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食管黏膜修复。如针对胃酸反流引起的食管炎,可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使用黏膜保护剂保护食管黏膜;改变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减少脂肪摄入等。儿童患者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的生活方式调整为基础,必要时谨慎使用药物。
食管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早期食管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根治目的;中晚期食管癌多采用综合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手术耐受性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